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微波炉战争《“微波炉战争”的写作应该更狠一些》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09:31
  • 57

“微波炉战争”的写作应该更狠一些

刘思坤/文

这几天在翻张翼大哥的《微波炉战争——美的对憾格兰仕》。有一些感想,不成体系,亦可能不太恰当。

因为曾有机会去格兰仕跟俞尧昌和韩伟老师交流,对格兰仕有一些感情,同时也想多看看企业史的写作应该如何下手,遂满怀兴趣买了此书。读毕的感觉,跟期望有些差距。

张翼大哥是资深记者出身,笔杆表达自然不在话下,采访的突破能力也着实了得。这本书如果被看作长篇新闻调查,因其中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商战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无疑为值得保存的文本。但如果当作公司史,则因作者自身缺位,价值就显得单薄了。

合上此书,脑海里翻腾的是商战双方的刀光剑影和枪林弹雨,这固然很有***,但总有一种奇怪的隔阂在里面:作者总是远远地看着商战中的人物,总是小心翼翼地不透露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让所有的结论由当事人来说,然后作者找尽可能多的事实来佐证结论的正确。

在这里,权且冒昧地揣测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家电行业属于完全竞争领域,“国退民进”的程度相对彻底,技术和门槛都没有政策上的“出身”限制,该行业的竞争足可当作制造业竞争的典型领域。全球化分工之后,美国专门负责创造和点子,中国专门负责制造和出口,但政策和行业环境对行业竞争行为规范不彻底,价格战到处硝烟弥漫,而非技术和知识自主产权竞争,这种状态属低级竞争格局,并不健康,未来必须向创造、技术和多元化方向转型。

在这种大环境下,格兰仕的微波炉价格战由于时间选择准确,遂冲出对手突围,份额跃居世界第一,但低利润和单一产品线必然令格兰仕持续生存能力受到威胁。于是梁昭贤企图用同样的低价策略迅速吞噬市场的方式进军空调业,不料内部老大梁庆德不答应,外部出了个奥克斯搅局,格兰仕身陷泥潭。

格兰仕的问题,第一是制造业低利润竞争手段,虽然打垮了对手,但也亏待了自己,第二是接班人问题,老梁总和小梁总的关系过于微妙。前者对接班人总是在考核,后者又总想急于证明自己。第三是管理问题,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内部激励机制不成熟,家族制色彩浓烈,没有建立起富有生命力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对格兰仕,对美的的落笔书中则不多,两者PK的火药味所占比重并不很大。这或许与读者的期待有一些差距。

书中作者对人物的访谈,公开的资料罗列显得有些多了。在写作手法上,该书或许采取了后视历史的写作方式——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往前推历史。它跟《纽约时报》追求平衡的报道式手法多少有些相近。这让我想起了安替在《新闻平衡的两种模式》中所说的话:关于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纽约时报》记者因当时采取了“核查官员至今没有发现武器,但据白宫某官员的情报称,武器早已被转移”的报道模式,让读者既没有得到更深入的调查信息,也无法从表面的平衡报道得出判断到底伊拉克有否武器。

为平衡而平衡,就会出现“平衡偏见”,导致两头表达都不过瘾。这样做固然安全,但无法为读者带来洞见和价值,好像缺了那么一点作者自身的主动突破与思维架构。

公司史的写作特别需要定位好作者自身的位置。与新闻客观性保持一致是一个方面,但还应该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贯穿在人物性格塑造与事件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阅读观感中,读者就会觉得作者存在着,并告诉人们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人们翻读此书并不仅仅为了看故事,更要看故事带来的启发,关于商业伦理、商业行为的反思和建议,而这些才是作者写作价值的体现所在,也最能够黏住读者。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追求商业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是财经图书的最终指向。这意味着,一本书的表达可以跟新闻作品一样保持客观,但应该更彻底、更狠一些,而不是为了怕出现硬伤,对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进行软化处理。

出处:http://blog.sina.com.cn/liusiku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