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画风(第二卷)《卢延光与他的新古典主义山水》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23:46
  • 347

—— 作者:张泽明

认识卢延光似乎是一种缘份,与卢延光说说笑笑更是一种缘份。

因为有了这缘份,使我与他的谈话就轻松、自由、潇脱了。整个晚上在充满说说笑笑中“采访”。几乎很少做笔记,只用脑在记,用心在记,用投入的眼神与默契的动作在记……

他从“佛”到“道”,从“真、善、美”到“假、恶、丑”,从天南地北,到古今中外,谈的很投入,听的很尽情。谈画的,少了,虽少却精到、概括,令人兴奋。谈“佛”的,多了,但主旨却只是“善”,因而,终归少了,正如“真善美”一样,善就是美,美就是善,但“真”就不定是善。其最终归宿乃为“善”,“除了善良的,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与人为善,一切以善为好,成了卢延光为人处事的“哲学”。

因为有了“善”,功名利禄少了,为别人为大众谋福利多了。

因为有了“善”,人脱尘了,世俗庸俗的东西少了。积德行善的东西多了。吃的穿的简淡了,画画的风格也淡雅了。

因为有了“善”,画中少了“火气”,多了古典。

因为有了“善”,他当了十多年馆长,建了九座“庙”—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杨善深等纪念馆。

卢延光,是善的使者,美的传播者。

卢延光,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他画插图、画连环画、画人物、画山水,总是平平淡淡厚厚实实的美。

他说,画家是要给人美的东西,必须自己要先美起来。一个要成为大师级的画家,要有文化,更要有人格。他说,这是他当了十多年广州美术馆馆长悟出的道理。他还悟出了自己对中国画的看法—离开传统的东西,是“大”不起来。哪怕是小鸡小鸟,大山大石,都离不开传统。于是,他沉浸于传统山水画,浸淫于元“四家”的山山水水,在当中吸取营养,探索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他认为,宋画(山水)虽成熟丰满,但像只快被宰割的肥美的猪,或许此时的画家们生活得太舒适、太安逸、太悠闲了,总缺乏元画的那种精神性的独立、人格的张扬。我想,这大概是卢延光热爱元“四家”山水画的原因吧。

众所周知,卢延光有颗善良慈祥的心,他乐施好道,不杀生,少吃肉,生活檏实简淡,穿着简简单单朴檏素素。据他太太说,身上所穿的还是结婚时的衣裳。他的画风与其人有相似又有不同。画中追求简淡、淡雅是其人品体现。但观其画却是密密又密密,重重叠叠,繁繁复复,笔精墨妙,境界幽深。还有那笔线的曲曲折折,往往复复,墨色的浓浓淡淡,虚虚实实,写景写情写意,形成了卢家山水新古典主义。

言谈中,他推崇的是一种风格,一种信仰。在他的眼中,画家的作品与人品应该是统一的,有了这统一,就有了一种让人推崇的风格,像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人品艺品俱佳,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从明“四家”到清“四僧”,都从元画来,甚至近代的“四王”,也从元画来。看来,卢延光的新古典主义山水也从元画来。可见元画的魅力,可见卢延光的新古典山水的魅力。

卢延光认为,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信仰,就有了力量,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坐标”,就有了宽阔的胸襟与气度。现在艺术家队伍中出现信仰滑坡,急功近利,问题就出在缺乏宗教观,缺乏信仰。纵观艺坛大师人物,他们都能脱尘超俗,与世俗保持距离。他说自己虽不是“超人”,有时还因自己心直性急而往往好心办坏事。但宗旨总想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积点德,修炼好。

时下,这位刚刚上任广州市美协主席的“善人”,要做的善事可真多,他肩上的担子不轻,好多人看着他,望着他。但他有信心,路一步一步走,事一件一件做,总会好起来的。他手下的拍档更有信心,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位新任主席有魄力、有活力、有能力,跟着他准会办好办成每件事。看来,广州要建设文化大市,卢延光要做的事太多了。因为,他胸中总是装着“普罗大众”,多做点好事、善事。

人的境界高了,画就好了。

听一听,看一看,卢延光其人,常常为其人格魅力而折服。

读一读,品一品,卢延光其画,常常有一股静静又静静,如老衲打坐颂经,常常透着一股淡淡雅雅、朴檏素素、简简约约、飘飘逸逸的气息。

也许,这就是卢延光的新古典主义山水所要追求的空灵,有了这追求,画中就有“禅”味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