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跟红楼梦沾亲带故,我原本会给这本书更高的评价。
她抛弃了高鹗的结局,自己重新撰写了一个,也不算离谱,对前面的某些细节也有一定的吻合度。作为一份答卷,她算是不错,但是毕竟那是对红楼梦的续写,所以即使要选择,我还是宁愿选择高鹗好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仿了语言风格但是没有模仿创作风格,导致很多部分过于现代感。
记得里面有一段貌似是在说什么物什最好,黛玉说是“石头”,宝玉说是“小草”。是个人都能看出这种太过明显的指代意义。还有一段是在说众姑娘们坐在草坪上玩石头。(个人觉得这个贾府姑娘们席地而坐的情节实在太雷了,老祖宗居然还说“你们好好玩玩吧,家里都拘着”这样的话,大家闺秀的小姐在外怎么能这么随便呢。)宝钗说别的石头都不好看,只有一块圆润无棱角的石头还不错,然后湘云和黛玉都说还是有棱角的石头更好看。哪家饱读诗书的小姐会好端端地去比较什么石头好看不好看的呢,而这有无棱角的争论,对于各人性格的影射也太过明显了。
我觉得《红楼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各处设置都不着痕迹,任何描写对于它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以不动声色的态度在发挥它的作用。因此这些情节手法放在现代青春小说中无可厚非,甚至我们还能庆幸一下我们的青春小说写手们好歹开始在写作时关注技巧这回事了。但是,好吧,这是红楼梦。
2,人物某些言行不符。
印象最深的是某处宝玉扳过黛玉的肩声情并茂地说了什么,然后黛玉挣脱开。妈呀,我活生生看到一出言情剧的典型俗滥场景。
另外就是宝玉握住黛玉的手,然后开始表露爱意。呃,我真不忍心去随着文字联想画面。
我发现现代人写作一切言情都不由自主带着现代的感情观。具体请见电视上不断播放的古装剧。牵手拥抱kiss……衣服领子可以低到不能再低,袖子可以短到不能再短,露出整个手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拜托,不要随便臆测古代人的感情世界,臆测了也不要以这么不靠谱的方式来表现,这么做林妹妹真的会气活再被气死,这才是对她最大的冒犯。
另外还有一章说的大致是薛林探史对着水面比赛梳妆。直接从比诗文降格到比梳妆了,我默默叹口气。而且之前湘云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几个虽不是倾国倾城但至少也算秀色可餐”之类的话,然后四位姑娘就开始比梳妆了。那个囧啊……我不多说了,大家自己去想。
3,这个续文的结局比原著惨烈很多。我想作者可能是想把某种悲剧性表达得更彻底。比如让四大家族全部分离崩析。
豪门大族瞬间就可以接二连三地被抄家,朝廷重臣被判处斩,家人没入官中为奴为婢。偶尔来这样一次尚可,算是皇帝发次威,以儆效尤。但是接二连三若干大家族都这么被彻底铲平,是不是有点因为想要注重文学效果而无视了社会真实性了呢?
连我这个完全对政局没有兴趣的人都觉得,扳倒一个家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这么多个根基很深的家族。朝廷为官者人脉错综复杂,即使旁人有明哲保身之心,但是利益牵扯之下总有人要因为保住这些遭祸的人从而保住自己。更何况,一下子除去这么多豪门望族,朝廷不会乱?民心不会乱?社会不会乱?人人自危的日子,最是危机四伏的。皇帝不可能这些都想不到吧。
朝廷重臣也是想杀就能杀的么?利益牵扯之下,真正能死成的大官并不多吧。看看《康熙王朝》就知道,索额图和明珠最后不都活着么。是钦犯又怎样,真的以为王子犯法就与庶民同罪了?
作者是在刻意营造矛盾,以达到文学的效果,这点没错。但是我始终觉得,贾府是要败的,但是要败也定是败在自己手上,不可能是这样秋风扫落叶般地被这种飞来横祸似的力量给解决。判斩首的斩首,判流放的流放,判当街被卖的被卖……更不可思议的是,主子们都遭殃了,那些日后冒出来报恩的奴才又是怎么幸免的呢?袭人倒还好说,先一步被放了出去嫁人。那么小红和贾芸呢?他们就能清清楚楚地拖了干系?别忘了之前他们可是重犯贾琏和凤姐眼前的人啊。茗烟呢?宝玉被拘禁的时候,作为他平日最得力的根班,却好端端地另投他处了。
禁不起推敲的地方还很多,随便看看也就罢了。但是既然打了红楼梦的名号,还真的让人越看越失望。
------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仅仅只是因为它有很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它经过了时间的洗炼。在经典之名被传唱的过程中,它们已经有了某些微妙的特性,无法被轻易复制。
红楼梦的风风雨雨百余年,它象征的已经不仅仅只是红楼梦的一字一句了,还有世代这么多读者的心。
爱便爱了,这样去模仿挑战又有什么意义呢?除了满足自己的***,给他人看了,只留下这么个印象:扮猪吃老虎。
我每次都带着浓浓的好奇心去看这些。包括上次安意如的《惜春记》。因为打着红楼梦的名义,我实在按捺不住这种好奇心。
结果发现好奇心太盛的结果就是:自做孽,不可活。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1:0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