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飞城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点评《飞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41:53
  • 64

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点评《飞城》

文/韬子@Tower

詹姆斯•布利什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盒子》的短篇小说,文中描写了高度发达的科技对美国社会造成的纠结和困扰,在那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那种冰冷而且恐惧令人窒息的冷酷和恐惧。而眼前同样蕴含了丰富技术含量的科幻小说《飞城》出现时,我不得不用一种羡慕的姿态来看待眼前这个如同神迹一样的庞然大物,这座名为纽约的巨大城市,以近乎奇幻的方式满宇宙溜达,显然作者毫不吝啬地用他的幻想来满足了很多人从小就有的飞行梦想。这个“四部曲”一样的小说集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和《盒子》一样的高度发达的科技,只是这种核心的技术由火箭发射转化成了长生不老和反重力技术,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冒着黑烟完全不顾及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也不考虑宇宙游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装城市,一次又一次优雅地在宇宙中拉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朝另一个目的地飞去。

SFW出版的《飞城》广告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做了,封面上套用的亚特兰提斯的画让我第一眼觉得这套书开始在走蒸汽朋克的范。而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无疑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尽管坊间认为这部书更多的时候是一部类似《迈尔斯传奇》、《海伯利安》的太空歌剧,但是那一座座毫无交通法规常识的飞行城市,在天空中肆意地横冲直闯,的确冲得人心比较激动。但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小说在太空歌剧典型的诗史化创建上讲,无疑是独树一帜的。而从蒸汽朋克角度上讲,这个落后和先进并存的飞行城市,无疑满足任何一条关于伟大蒸汽朋克小说的要求。同《天空之城》(Laputa:Castle in the Sky),《蒸汽城市》(Steam City)等作品一样,《飞城》同样在文章中充满了怀旧和虚构。那种技术上的设想和革新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典范,富含了浓重的工业革命的味道。而飞城本身就是大型机械,只是动力由反重力装置取代了蒸汽机。而四部小说中穿插的阴谋、情感和喧嚣,和文中的落后、先进、文明和野蛮之间冲突相互交杂,杂陈出现,如同拼贴的万花筒壁画,让人读后仍然回味。作品本身没有太多对技术细节的追求,和《重力使命》、《火星三部曲》以及《环形世界》而言,詹姆斯.布利什并不打算在技术上过多的纠缠,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类似西部拓荒史一样的英雄故事。技术放在其次,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成了主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文中的市长和城市经理,看到了和布鲁斯.威利斯一样生猛的华丽资深老男人艾玛菲,也看到了情感纠结的儿女情长,也看到了生死攸关的阴谋背叛,更看到了人类未来无数多个发展可能性中最具金属质感的一个。

我向来对这种走金属控风格的小说的比较钟情,也就无怪乎自己一直是赛伯朋克的铁杆拥簇。因为在这种比较自由自在的空间下,你可以不用那么装腔作势地扭扭捏捏,你可以不用那么高调地扯得天南地北。你需要的只是任意想象。而这种浑身都透露出一股子金属质感的小说,更是喜欢。《飞城》的金属厚重感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巨大城市中的故事,一个关于一座钢筋混泥土的历史和传奇。我从小就很喜欢幻想如果有一天城市真的会飞会是什么样子。所以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幅科幻图画,我才发现,哦,原来脑海中想象的那座城市,通过视觉呈现在眼前会是这个样子——那是一座建立在平地上的小城镇,悬浮在空中,各种颜色混杂的乖巧小房子,掩隐在浓重的植被深处,藤蔓肆意妄为地生长着,随着地面的边缘一直向下,顺着城镇的边界,视线向下,是嶙峋***的岩石母质层,干硬的岩石上承载着这么一座城镇,这种混搭的风格的确是呈现出一种一样的美感来。《飞城》无疑就呈现出这样的气质来,只不过画中的城镇在这部小说中显得更加庞大,纽约在詹姆斯.布利什的想象中飞翔在空中的样子完全就是一个旺盛想象力的写照,尤其是最后,破旧衰老的纽约城再次腾空而起时,那场景完全和《E.T》中月球背景下点手指的场景有的一拼,而那种有点迟暮英雄的场面,就像当年的上海滩,渐渐拉远的镜头中,只看到小马哥黑风衣、白围巾的背影,而过去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宇宙星辰的洪流中辽。这是一部60年代的小说,一部属于真正意义上美国“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在时隔4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旧会发现詹姆斯的匠心独具和超人卓绝的想象力。在那个刚刚开始迈入核能的时代,他依旧以一种传统的角度来解读了一座城市。当然,我还是坚信詹姆斯.布利什肯定在写作时没有卡尔维诺那么小资,那么文青,自然文章中也就无法承载类似《看不见的城市》中那么多的哲学意味和文艺气质来。我突然觉得,同样是描写城市,同样是描述想象中的城市,把詹姆斯.布利什和卡尔维诺进行一个对比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飞城》显然阳刚气十足,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显得有点柔媚。显然地,詹姆斯是一个和迈克尔.贝尔一样德行的人,他所写的四部《飞城》系列,无疑是在走典型的商业化道路,他写的就是类似《变形金刚》一样的大片,顾及的就是各大院线的票房;而《看不见的城市》就是那座典型达到文艺片,一水的给戛纳、威尼斯电影节拍的,冲得奖去,只是晦涩的程度还不及那种完全看不懂的地步。

《飞城》中所要表现的是英雄主义,典型的美国梦的精神。I have a dream,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座飞行城市飞翔、降落、再飞翔。和60-70年代的美国科幻小说相比,这部小说同样采用了冒险故事加英雄人物的套路,这种熟悉的模式在很多作品中都有看到,最接近的无疑是哈里.哈里森的《不锈钢老鼠的宇宙冒险》系列。而文章的冒险浪漫主义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微光之城》和《阴魂都市》两部电影上来。当这样一座完全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城市,仅仅依靠所谓的反重力装置来达到这个宏伟的目的似乎是忽悠人,但是当你的暮光注视在这座巨大的城市时,和它一起经历种种宇宙冒险时,你会发现你早就忘记了科幻的硬伤,而更关注的是这些具有生命力的金属巨人来。读者在这一瞬间退化成小孩,明知道那是假的,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真是无比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一致潜藏的念头,哆啦A梦和擎天柱是肯定存在的一样的。

文章中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些城市构成的如同生物学种群、群落的宇宙生态景观。不仅纽约城,所有的飞行城市组合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的群落,由此构建成庞大的宇宙飞行城市生态系统,它们的漂泊、定居、再度出发其实都只是这个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我们可以相信,在詹姆斯.布利什未展开和为关注的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还有很多飞行城市同样在经历着和纽约城一样的宇宙冒险,经历着同样的优胜劣汰的宇宙选择,经历着属于它们自己专属的精彩。其实背景已经打开了,整个伟大的太空歌剧才刚刚开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部壮阔的人类太空诗史中的冰山一角,詹姆斯.布利什只是讲这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从茫茫的城市群体中挖掘出来,摊开在阳光下,把它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呈现在你面前,于是你的心和思想也跟着这些流浪城市飞了起来。这种浑身散发着铁铮铮的金属气息的作品向来是受到华丽正太或者资深老男人喜欢的,同样的,我也不能例外,这部小说无疑是值得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安静地大书特写一番的。

我向来喜欢大的东西,喜欢具有金属质感,例如那些飞行器模型。而这部《飞城》满足我关于童年梦想的任意一个要求——它够大够厚实够沉重够金属感,而且呼啦啦地飞在天上,够拽够气势。这篇书评中,我不打算继续再详细地通过句段分析来证明这本书有多么优秀,也不想用学院派的专业理论来拔高这部小说的高度。我只想简单地陈述一个道理:

因为这部小说是讲飞行城市的,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小朋友的华丽梦想,更是用一种幻想的方式来构建人类关于未来的梦想和希望。尽管这部小说和赛伯朋克、蒸汽朋克的作品相似,具有某种昏暗的调子,但是我们依旧在那些依旧谣言的星辰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如果说最后纽约城再度起飞仅仅是个结尾,我想这个华丽得有些炫目的结尾和宫崎骏在很多年在动画片中所用的那种桥段性质一样,似乎还是有意地承载了某种希望和梦想,在简单的文字中,我们透过这个臆想的视觉场面,看到了人类文明在宇宙间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然后枝繁叶茂。所以,对那个宇宙光辉中衬托下的巨大城市,我是十分赞叹并且赞美的。

当然,SFW这次出品的上下两册《飞城》是“四部曲”全套,每册两部。故事的精彩性上,第二部和第三部显然要强于其他两部。第一部仅仅只是一个楔子,一个序幕,所以情节并没有展开过多,而真正精彩的部分正是后面的二、三部——煽情、冒险、刺激你都能在这里找到。而最后一部显然有点狗尾续貂了,我对詹姆斯.布利什的这个第四部有点郁闷,因为通篇中都是一些关于技术上的长篇大论,似乎大有一种要把《飞城》生拉硬拽拉到影科幻顶峰的气势,而实际上詹姆斯.布利什差点把科幻小说整成物理教科书了,枯燥无味,我只能这么评价最后一部。说实话,在《飞城》最后一部中,詹姆斯.布利什的的那些唧唧哇哇的科学理论,物理基础算是新颖,尤其是正反物质,但是对我而言,完全对此免疫,没什么感觉。倒是结局的纽约完全飞起来真的蛮壮观的。

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套“四部曲”完整的系列小说,这部《飞城》是值得成为经典收藏的。像当年第一次看到变形金刚,第一次认识擎天柱、大黄蜂和铁皮,当我看到《飞城》时,那种小时候的幻想之门被这部书恰如其分地契合打开了。于是,你会晚上做梦都梦到那座飞行的城市,扑朔着华丽巨大的翅膀,在宇宙的星辰间来回穿梭——它们是如此的可爱——我又想起了带着竹蜻蜓的多啦A梦。

它是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容,它的想象,它的内涵。

而仅仅是因为它曾经出现在一个小朋友的想象中,如此而已。因为——

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