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贾想1996—2008《贾想1996—2008》:贾樟柯的无限与有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2:40
  • 29

这本书是一口气看完的。贾樟柯有强烈的文学自觉,文字很精彩,思想也坚挺,之前看他写小津的文字就很惊艳,看完全书后这种感觉依然存在。

贾樟柯较之同龄人(也包括略晚的所谓70后)的优势是,他既“混”过小县城,性格中有江湖气,又能跳脱,进入电影学院,踏上思想精英之路。他的电影总混合着泥土的污浊与清新,撂开双脚在泥泞中跋涉,而非站在云端悲天悯人,指手画脚。这是我最欣赏贾樟柯的地方。我总以为这来自于他的本能。而透过本书提供的心路历程,感受最深的却是贾樟柯思想的敏感。导演,乃至任何真正的创作者本质上都是思想家,如何保持时代特征下思想的锐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思想上的偏执狂,抱持着发端于县城街头的信念,一路支撑着自己。且不论江湖习气带给贾樟柯怎样的外部突围,这种内在的坚守更值得尊敬。

这种坚守也很好地达成了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他本人也很在乎自己电影的美学意义),看得出来有心向小津、布列松比肩,当然只是就形成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而言(或许也有类同的静思之美),在思想的维度上,贾樟柯并不会走两人的路线。他有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实现在最泥土的人性化叙事中,达到与最云端的意象的融合。《小山回家》《小武》还是朴拙的,生鲜的,《站台》则由朴拙走向宏阔,《任逍遥》《世界》已显现了某种抽离,《三峡好人》则是两者融合的一次见证。

在书中贾樟柯很好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脉络,实在是和第五代比较起来有天壤之别。这倒不是说我完全认同他对第五代的控诉,而是他的思辨更透析,逻辑更准确。这是一个意气文人的优势。《黄土地》《红高粱》的成功固然是时代使然、文学打底,但导演的思想价值也不能漠视;“黄金甲”打败“好人”固然是一个伪工业命题,但不能说导演的品格也跟着彻底沦落。而且抛开江湖打架的层面不说(比如被告发),一个人的思想会无限正确吗?

而在书中我看到了贾樟柯其实是一直在不变的方向上,修正着自己的思想。这是仍在进步的标志。在这一点上,不变和修正同样重要,而且不变似乎更重要,第五代让人痛心的就是变。然而这变也未必是主观使然,就算是主观使然,这个主观又是谁在指使?书看着看着我突然有点担心了,人都是有局限性的,贾樟柯的局限又在哪?

当然我相信贾樟柯应该不会被体制彻底笼络,即便是他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因为他很在意知识分子的良心。但我有点担心他会在艺术上走向某种极端,这从他表述《东》《无用》的创作理念时或可略有感知(后者我还没有看到)。他开始太注意意味了。这意味当然是依托于思想和美学的,那么也可以说贾樟柯太注重思想,太在意美学了。他似乎超越了导演的角色而成为评论者、分析家,这可能是成为大师的必由之路,也可能弄巧成拙。

然而我还是为贾樟柯在书中所表达的情感而激动,在十多年的历史跨度中,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导演不变的神话,外在身份的变——地下、地上、汾阳、北京、国际——不必在意。但现在,以这本书为分界,这是一个临界点。我希望也相信,贾樟柯的视野更远大,头脑更清晰,会超越有限的迷思,找到无限的原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