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遇这只“创新之狗‘在这里歇了一口气----读王斌长篇小说《遇》作者:木弓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49:36
  • 76

王斌当年是一个很有理论激情的文学评论家,后来到电影界去发展,暂时把理论思考放到一边,专心电影剧本创作实践,写了不少好剧本,交由张艺谋导演去变为可视的影片。这些影片几乎无一例外或受到观众欢迎而有相当理想的票房,或调动了理论评论积极思考的兴趣而产生了能够推动我国电影创作深入发展的理论争议。这段时间里,和王斌个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我却很积极地关注着他的创作,并且不时一个人买票在电影院看他参与创作的影片。有时一边看一边想,我们文学界放出去的这只冲动的“创新之狗”真是疲于奔命啊。最近读到他的长篇小说《遇》,又想到当年我们很喜欢用的“创新之狗”这个词。不过,我没有看到他一如既往的狂奔,而看到在自己营造的小说世界里,这只“创新之狗”歇了一口气。

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有意识地克制了作家以往的创新冲动,更多地回望和梳理自己这些年的思想,试图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评判坐标,无意中却成就了当下一部很有价值甚至很重要的作品。和电影作品的艺术追求一样,这部小说故事非常之单纯流畅明快可读——一个性格中具有流浪气质的漂泊者陆岛和几个女性之间的***情爱故事。尽管某个与时尚流行环境更接近的生活层面和关系圈仍然充满活力和魅力,也能够激发着陆岛的冲动和激情,但对一个天生有着传统古典精神气质的陆岛来说,他仍然若有所失,或者说的一种非份的不满足。人物内心的隐隐约约的苦闷不断和自己的生活形成人性的冲突,从而揭示着这个“白领”或准“白领”生活层面潜在的文化危机,形成了一定的现实批判意味。

之所以只说是批判意识而不说是严厉抨击,显然是因为作家其实是非常尊重这个生活层面人们的选择的,承认这个生活层面的合理性以及意义。依了王斌以往做文学评论的个性,他的抨击通常会不留情面。但是他现在却只是用一种很有控制力的叙述通过陆岛这个形象来表达他认为可能的忧虑。所以我们看到每当陆岛处于困惑时,总会自然通过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来进行调解,以减弱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力度。很显然,这是作家习惯于电影尤其是大众电影叙述逻辑的结果。中国当代电影的观众主体正是“白领”阶层,因此,必须有一种尊重意识才会和他们产生沟通。小说的叙述逻辑当然与电影的叙述逻辑不同,但我们注意到,王斌还没有从电影叙述本性中完全摆脱出来,会更多考虑他的哲学思想与这一代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不论如何,这部小说的主题已经完全不同于他以往的电影主题而和流行消费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主人公陆岛的形象决定着小说在当代小说群落中的重要程度。我们一定会注意到这个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今天所谓的“白领”阶层的生活真实,多大程度上把握了这个当代可能最有活力也可能最苦闷的群体的精神内涵。凭着作家以往在做电影时形成的某种专业水平,我们可以认定,小说叙述的真实性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事实上,陆岛这个人物之所以有相当的概括性,并不仅仅在于真实性,更重要在是这个人物有能力触动了这个阶层已经麻木了的神经,试图使其恢复本应该有的思想活力。那就是竞争的压力与不断追求时尚的冲动使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驻足于某个人生的驿站思考一下生活的目的和选择人性意义。由于失却了这种意义,他们所有的激情与冲动到头来都只能是随波逐流,对流行观念和时尚的不知不觉的妥协。陆岛的存在显然在警示着我们在从这种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生活中看到思想危机也正在积蓄。陆岛这个人比起小说中其他人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人物内涵中的自我拷问的特质。这在他与袁璐、齐霁的关系中可以比较出来。袁璐只是一个偷情者,这个形象有一定的诱或性,但没有太多内涵。陆岛是偷情者兼思想者——并不是所有的美女他都染指,例如对齐霁。实际上,他从两性生活中体验到自身存在着的危机,看到了他所处的生活的苍白无力且随时要出逃。这就是一个漂泊者流浪者的本色——总是不满足,但又不知道到底要什么,只好选择出走。对于众多无法出走的“白领”来说,陆岛形象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吸引力,也因此具有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个人物应该说也是我们当下文学创作中久违的形象。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小说人物总是立不起来。问题自然很多,但根本性的原因还在于缺少思想之魂。传统小说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是有魂魄的,只不过这些年被不断消解而散失了。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人性的思想为何物了,只知道一点“小资”的苦恼和呻吟。所以,尽管陆岛只是作家思想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停靠站,还谈不上什么创新,但已经足以让我们欢呼思想在小说中的回归。小说思想的不断被解构的做法,我们一度以为是小说思想的深化与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当我们已经无法容忍小说只有消费功能而无思想功能的时候,才会去反思我们是否进入一个思想的误区。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斌比别人更及时地意识到思想回归的重要性,自然要让我们刮目相看。

很显然,电影创作方面的严格训练使王斌具有很强的叙事控制力。这部小说故事如此流畅明快单纯让我们以为作家不是在写一个几十万字的小说,而更象在结构一部二个小时电影,其间的速度、节奏以及叙事策略的把握不露痕迹,很有大家气派。当然,电影也使他受到了限制,当他需要用小说来完成某种思想的时候,电影的逻辑多少会让他力不从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