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杜拉拉2华年似水别再写《杜拉拉三》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41:38
  • 98

昨晚上把《杜拉拉2》看完了,书不错。我以后还是想看李可写的小说,但是再是《杜拉拉》的续,就没有太多兴致了。

感觉《杜拉拉2》有3个目标:继续介绍职场经验;职场之外的生活理性;中国一线城市的画卷。

这3个目标牵扯着同一本书,这就难了。华年似水的题目也有点儿奇怪。

比较而言,更想看到都市类的,城市生活的画卷。

《杜拉拉三》再写职场的东西,恐怕只能写薪酬福利C&B,这种“技术工种”拿通俗小说写,费力不讨好。毕竟HR不是核心业务,商战也不是杜拉拉擅长的。

职场之外的生活理性,对于初入社会的人,也许有些用。对于过来人,思想冲击就不那么明显了。

李可的过人之处,是智力超群(抽象能力很强),阅人无数。她应该是可以写出城市生活的画卷的,这个在两本《杜拉拉》可以看出来。

但是,正因为她在两本《杜拉拉》不小心抖落出来一些城市生活的画卷,所以,再写都市类东西,如何超越已经写出的东西。

另外,写都市长篇,还有几个挑战,是从《杜拉拉》里面感觉出来的:

a)李可把自己的一些特质(character)放到杜拉拉身上了,但是李可不是典型人物,杜拉拉是典型人物。

b)有70后的痕迹

c)作为打工一族,没有太多时间知道自己圈子之外的生活

从语言上面,有混迹于网络的痕迹,过多使用了一些准方言和准口语(这些词素(word),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不再那么方言,不再那么口语)。

另外,在象古龙那样发表idea,comments时,有的地方用了长句,或者是复合逻辑。

数据和理论多了一些,这是美国公司的熏陶,也许不写职场,不会这样了。

如果每个天才都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天赋,我觉得两本杜拉拉已经够了。

很喜欢李可的小说,幽默轻松,干净利落,没有大喜大悲,不拖拉,不矫情。信息量不小,可以使人笑出来,偶尔有点儿小启发。

比那个什么和那个什么强多了。

别再给那些孩子操心了,休息几年,再写本清明上河图吧。

-----------

附:关于判断力

《杜2》的前言和文中都有关于判断力的讨论。杜拉拉和陈丰讨论过,判断力是否可以培养出来。

人类决策时,使用两种方式,显式逻辑,和intuition(直觉,通俗中文有时称“感觉”,杜2里面提到股票:技术派,感觉派)。

在陈丰和杜拉拉讨论是否用李坤时,杜说,要不用"打分方"式;陈丰说,应无此必要。

打分方式是显式逻辑。

很多成功的决策者,最终做决定时并不使用显式逻辑,杜、陈二人关于李坤的决策就是。

我感觉,判断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基本上基础教育就可以培养出来。如何评估判断力?四六级英语考试,包括著名的很难的高考语文,它的阅读理解题,四个答案,常常有2个很容易看出不对,另外2个,你觉得左右问难,吃不准。

有的人答这类题,很擅长。但是他的决策,不是用的显式逻辑(排除那2个明显不对的是用的显式逻辑),他只是来回再去读几遍文章,就“感觉”应该是哪个答案。这种人,他的大脑的隐式计算能力很强。这类人,在复杂的信息中比较容易抓住关键的东西。

也许他的大脑在隐式也进行了“打分”那样的计算,所谓“权衡”,但是显然,这种隐式模式,比显式模式速度快。它是并行的;而显式计算,是串行的。

人脑的并发性是很强的,同声传译,速算,写诗,都是大脑的并发思维。

直觉并不神秘,只是大脑的并发后台计算,直觉也可能出错。没有经验(知识)的支撑,好的直觉(思维机器)也没有用。直觉不是上帝给你的灵感。不同人的直觉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总是“凭感觉”做决定的人,如果经常出错,那不叫“感觉派”,那叫“拍脑子做决定”。

另外,直觉的发挥好坏,和人的性格也有关系。

如果你了解MBTI理论,INTJ的人比INTP的直觉能力更强,因为后者瞻前顾后,从计算的角度说,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因素,他给了太高的“权”他的计算结果就会有偏差。

直觉的关键缺陷是,不可以传授给别人。

李可曾经说过,中国人的菜谱,盐“若干”,某某若干。美国人的思维,则是盐“多少克”云云。这是英语国家思维的方式,中国人以前老玩儿“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直到后来西方人大炮打过来了。这也算李可的一件贡献,把HR的一些经验可操作化,使得没有经验或者直觉不够发达的人,也可以掌握。我喜欢看李可的东西,因为有相似的感受和兴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