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道连·葛雷的画像 快乐王子从《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唯美主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30:37
  • 87

2000年11月30日是王尔德逝世一百周年的纪念日,百年前,当王尔德孤独地死在巴黎的旅馆里时,他当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不但会被一向对他比较宽容的美国人记得(《时代》周刊把他与狄更斯相提并论),而且曾经那么严肃和无情地对待他的英国人也捐弃前嫌,在他百年祭日的前后以各种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来告慰这位游魂逆子。

同时,在他百年祭日迎来的时候,英国各大出版商纷纷再版了他的各种作品,伦敦和纽约各地也纷纷重排上演了《认真的重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等名剧,更有评论家撰文指出,王尔德再度崛起,成为既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被阅读最多、被译成语种最多的英国作家。

他的名字在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画像》更是很长时间被称为“有伤风化的怪物”,然而今天,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给与了王尔德非同一般的评价,让我们可以重新站在公允、客观的审美立场来重读他的《画像》并享受其中的英华。

总之,王尔德的价值不仅在唯美主义的历史上得到了见证,同时,他更撼动了英国,撼动了欧洲最为顽固的礼法,让历史在前进的一页上留下了这个非凡的名字。王尔德的儿子维维安•霍兰更在《王尔德全集》英文版序中留给我们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人曾问温斯顿•丘吉尔,来世愿同谁订交倾诉衷肠,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奥斯卡•王尔德。’”

一,《画像》创作渊源及唯美主义的传承

同任何经典一样,《画像》也是在其他经典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探其渊源,不难想到巴尔扎克的《驴皮记》、戈蒂叶的《莫班小姐》,同时西方民间故事《浮士德》也是其创作的源泉。十九世纪的德国作家歌德也曾以歌剧《浮士德》奉献给世人,浮士德博士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魔鬼魔菲斯特用灵魂做交易,换来了二十四年呼风唤雨,游历四方的享乐生活,同时,他也重返青春,上天入地。道连有着和浮士德一样为了达到目的不计后果的疯狂,不同的是,浮士德追求的是知识,而道连交易的是美貌。

《驴皮记》作为《人间喜剧》系列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显然比其它作品与《画像》更有亲缘关系:“瓦朗坦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日夜受着煎熬,只想求得一天的快乐,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在所不惜,处在这种心态的瓦朗坦,遇到一个老古董商送给他一张上有东方文字符箓的驴皮,但须用他的生命作代价。驴皮象征着持有者的寿限,它将与所满足的欲望强度、次数成正比同步收缩。瓦朗坦毫不犹豫地接受下来,然而他每次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感受到的却不是快乐,而是恐怖,因为眼看着驴皮越缩越小,他清楚地意识到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最后在一次纵欲中结束了生命”。 这和《画像》在结构安排上是有极大的相似性的。

另外,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它的出现有着外部的历史原因,也有其从上升,到全盛,最后走向衰落的内部自身原因。那么从外部视角来看,随着古典主义的理性,浪漫主义的情感到现实主义的现实,唯美主义的鼓吹者们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美主义的主张,王尔德曾说过:“西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人生斗争,尤其在英国,斗争那样激烈,致使我们的一切理想主义和美正处在被我们的蒸汽机和证券交易所压碎的危险之中”。于是他呼吁:“与其一面一味炫耀地显示博爱,一面渴望占有财富,不如首先确立更美好的理想。”可见,唯美主义对艺术的追求是和他们对现实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古已有之,只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形成了理论和艺术实践。

它产生的原因具体说来有社会群体的绝望、反叛、消沉的心理气候而形成的反抗丑陋的现实的欲求以及学术上,斯达尔夫人将康德美学引入到法国的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唯美主义在法国发端的导火索。

于是,戈蒂叶的出现是意料中的事情,他的论艺术没有目的,以及后来的佩特论艺术的欣赏与体验都是王尔德的形式就是一切的前沿理论,在艺术主张上,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唯美主义的昙花一现,大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的,从根源和时代背景来看,资本主义刚刚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化,社会改革接踵而至,社会主流人物在这股浪潮中迷失了自我,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更看不清未来的希望,而唯美主义为这群人提供了精神和肉体的麻醉剂,是他们沉溺于享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是唯美主义产生的先天不足。从理论上看,以王尔德的入狱标志着唯美主义的衰落,他的艺术主张在合理的同时也走向了极端,矫枉过正,并且在创作上也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它最终被淹没了,它的倾向也进一步向***迈进,短命的唯美主义甚至来不及混入滚滚而来的现代派文学的洪流就过早地夭折。

二,《画像》体现的王尔德的文艺观

(一)

文本中,道连•葛雷是一个俊美,善良,单纯的贵族青年,在看到画家贝泽尔•霍尔德为他画的肖像后,他被画中俊美的自己深深地吸引,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他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容颜会起皱、憔悴,眼睛会黯淡、褪色,体态会拱曲、变形。鲜红的色彩将从嘴唇上脱落,金黄的光泽将从发丝上消失。生命本当造就他的灵魂,结果把他的肉体破坏了,他将变为一个毫无风度可言的丑八怪”,于是“一阵剧痛像刀子捅穿了他的胸膛,使他的每一根细微的神经都为之震动”,动情之下,他许下了一个荒唐的诺言——“要是倒过来该多好!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还青春!”不料,就是这幅他爱恨交织的画像,不但承载了他相貌的丑陋,同时记录了他道德堕落的痕迹,他抛弃了初恋情人西碧儿•韦恩,杀死了画家贝泽尔•霍尔德并无情地毁尸,导致化学家艾伦•坎贝尔的自杀,接着,在精神的折磨和焦灼中吸毒,找女人……文本的最后,道连终于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反思,“正是他的美貌毁了他,正是他祈求得来的美貌和青春葬送了他”,“事实上,他的美貌不过是一张面具,青春则成了笑柄。青春究竟是什么?是一段幼稚不成熟的时期,充满了浅薄的见解和不健康的思想。他何苦总是穿着这身号衣?青春把他惯坏了”,于是,在对画像的极度地厌恶和恐惧中,道连拿起曾经杀死画家的匕首刺向画像,一声惨叫,倒在地上的却是他自己,心窝上插着一把刀子,“他形容枯槁、皮肤皱缩、面目可憎”,而挂在墙上的那副肖像却仍然“荣光焕发,洋溢着奇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

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显然,文本的结尾,王尔德揭示了唯美主义的主题之一的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丑陋的,艺术战胜了生活,艺术和美,是永恒至上的。道连的画像代表了艺术本身,道连则是生活的言说者。生活中的道连是美丽的,而道连意识中的画像却在一天天变丑变老,可见,画像是道连灵魂堕落的写照,他的外表和内心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惊为天人的脸和身体,更看到了他肮脏、丑陋、麻木的心灵。画像是他邪恶的内心的外化,并且,他对艺术的损害和扭曲又表明,艺术越是反应现实生活,它就越远离美,就如同画像随道连的劣迹增多而变得越来越丑一样。所以事实上,道连才更害怕自己的老去,害怕青春的丧失,他以画像作为人生的标杆,但经过反复地不断地挣扎,最后在矛盾中用匕首刺向自己,倒地而亡,画像却屹立在原地,依然保持着原貌,画像中的青春才是凝固而永恒的,可见,生活对艺术俯首称臣了,艺术和人生毫无关系或者说艺术只能超然于生活之上才能抓到其中的美,才能体现其本质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而且这更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体现,即“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二)

唯美主义从戈蒂叶开始就主张了艺术本质的无功利,这是戈蒂叶唯美主义的核心,他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独立于政治功利,艺术是完全无用的;另外,他还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唯美是求。

到佩特,他认为对纯美的感觉瞬间即逝,主张要保持形式和美的心碎神秘的状态。

到王尔德,这一总体性的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目的,艺术和道德关系,艺术的形式等都是融通的,王尔德主张“审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 和“美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为根据” 。所以他提出美与生活毫无关联,美是高于生活的,是超道德的,超功利的,这就关系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又一观点,那就是艺术和道德关系:艺术是非道德的。他在《画像•序言》中说,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只追求美。如果一本书写得好,能唤起人的美感,那就是本好书。因此,书只有写得好与不好,无所谓道德还是不道德。他的意思就是:艺术不依赖于道德而存在,也不仅仅为道德服务,艺术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美,所以,艺术与道德无关。王尔德还将这一主张简化为一句名言:“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除了那些下流的专以引人为善或为恶的***的或教训的艺术”。这里的“不道德”就是非道德,具体地说,即不是专为道德效劳的。

另外,王尔德追求的对现实世界苦难和缺陷的超越的“纯美”让我们联想到了柏拉图哲学中的美,后者,偏重于善和道德,这种美被称为“理念”;而王尔德所鼓吹的美,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完美,其实质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正如他在《画像•序》所说的:“认为美的作品仅仅意味着美的人,才是精英中的精英。”从这一点上看,王尔德被后人成为“唯美狂”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王尔德和柏拉图的比较上,笔者还认为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最初表现在古希腊的成年与少年之爱中,古希腊人崇尚少年之美,在柏拉图的《会饮》中,狄尔提玛说:“丑的东西不会与神圣的东西相结合,只有美才行”。可见,古希腊时代美的外貌是十分重要。在《画像》中,女性角色完全是配角,我们看到三个最主要的人物都是男性,道连,贝泽尔以及亨利,贝泽尔对道连的感情,道连对亨利的感情,笔者认为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贝泽尔对道连的爱是十分理想化的,他将道连当作自己艺术灵感的来源:“你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说,就好像是看不见的理想化身在我们眼前,如一个华丽的梦一直吸引我们”,贝泽尔如同慈爱的上帝一样一直引导着道连,最后由于试图劝导道连向上帝祷告,遭到杀害。

亨利则是道连生活的导师,他用自己风趣机智的语言影响着道连,把关于“将生命当作艺术品”的论调强加在道连身上,决心把他铸成一个奇妙的典型,单单让自己的心灵进入一个优美的形体以得到最满足的快乐。所以亨利向道连灌输着如何享受人生的道理,而道连都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仿佛着了魔地僵坐着,唇边接连不断地浮现出微笑”。这无疑也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表现。

再看道连和西碧儿的恋爱进程,他爱的只是西碧儿所饰演的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角色,而不是西碧儿本人,无疑,这和亨利灌输的新享乐主义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西碧儿成了亨利理论的牺牲品,被道连最终抛弃,短暂的悲伤后他就和亨利去了歌剧院,“本人仍然保持翩翩少年的风采,如花的容颜永远不会枯萎。生命的脉搏永远不会衰竭”。

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中艺术和道德,艺术和时代的关系在《画像》中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文本中三个主人公的个性心理来逐一分析。这也是王尔德三个不同侧面的最好体现,他在自己1894年2月12日致拉尔夫•佩恩的信中写道:“这本书(指《画像》)会造成毒害,或者促成完美,道连•葛雷并不存在……贝泽尔•霍尔沃德是我认为的我个人的写照;亨利勋爵爱外界看来就是我;道连是我愿意成为的那类人——可能在别的时代。”

首先看贝泽尔,他是给道连画像的画家,通读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就是典型的唯美主义者,他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痴狂的地步以至于整个人都显得木讷无神。贝泽尔从见到道连的一刹那起就感受到了他的美的震撼力,感到“整个人,整个灵魂,连同艺术的本身都要被他吞噬掉”,道连的美不仅使贝泽尔“看事物和过去不同了”,而且还向他“启示了一种全新的技法,一种全新的风格”。他用尽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画像的创作和欣赏之中,道连的美某中程度上成了支撑他生活和信念的唯一,所以我们看到最初的他一度沉迷于给道连画像,在安静的氛围中自我陶醉,自我麻痹,他发现了道连的美,他同时创造着美,更重要的是,他追求着美,所以我们看到亨利出现之后,道连的反常以及更喜欢那个令他疑惑不解的人物时,贝泽尔出现的懊恼,失落,甚至绝望的感情。他的身体力行完全就是王尔德自己唯美是求的折射。

贝泽尔还不愿将画像展出,这是出于唯美主义者主张的无功利性,他不想用艺术换取金钱、名誉,只当作礼物送给道连,所以贝泽尔注重的只是“形式”或者说美的瞬间,和道德完全无关。

画家原本是把画像视为他理想中的美,但无情的现实,却不断地对他的理想进行篡改,画家以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艺术美随着道连的堕落而逐渐衰退。但是他仍然保持着美的信心,一再原谅道连,一再想用宗教的力量拯救道连,但他却不知这对道连来说是适得其反,亨利的享乐主义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那样的理想的美对道连来说就是没有***的无端废话,同时也会更加激起道连走向毁灭的欲望,在追求上,二者存在着根本道德分歧和矛盾,所以他杀害贝泽尔是必然的。最终的死如果是贝泽尔的“悲剧”,那么也是唯美主义者的“悲剧”,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尔德的矛盾和幻灭。王尔德让贝泽尔走向死亡,一方面表明了他或许已经认识到纯粹追求美,割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表现在贝泽尔身上,就是他过分强调艺术高于一切,甚至提出“每一幅由内在感情画出来的画像,画的是艺术家不是模特,模特儿不过是偶然介入的。是一种诱因,画家在彩色的画布上揭示的不是模特儿,而是画家本人,我不愿意拿这幅画去展出,是因为它暴露了我心灵的秘密”;由于过分追求艺术的“纯美”,不能抗拒美的诱惑,所以即使知道了道连的堕落,还幻想着传言的不真实性而最终死于道连之手成为自己作品的受害者——美的祭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王尔德的矛盾和迷惘,贝泽尔原本是王尔德“纯美”的绝对代表,鼓吹艺术至上,高于道德,然而他似乎根本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和人生对自我的绝对超越,无法让这种单薄的纯美追求屹立于历史的巨大的艺术反映现实的浪潮中,所以他安排的贝泽尔的死就是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矛盾、无奈和迷惘的沉思。

第二,我们来看亨利勋爵,也就是王尔德所说的外界看来的那个王尔德,现实中的王尔德和文本中的亨利被人们拿来作类似对比,无疑,这说明亨利勋爵也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因为我们说,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的转型期,维多利亚时代充斥着道德虚伪,泛商主义,社会风尚的功利性色彩,王尔德站在对这一切的批判立场上身体力行的实践着唯美主义,思想上他认为“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天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天堂还能去往何方呢?”美的殿堂无非是他和唯美主义的又一个理想之国。行动上,他经常穿着衣领宽松、镶着黑穗的天鹅绒紧身上衣,长丝袜子和平绒灯笼裤,并且在社交界以机智俏皮的语言博得人群的注意。我们说王尔德是在用这种非同一般的方式来反抗上流社会,那么亨利勋爵既然是王尔德在虚幻中的投射,那么他也就是在用同样的方式对抗着资产阶级。

他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宏观把握他的形象,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花俏的语言,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和美少年道连葛雷的关系中,他扮演的是唤醒道连“恶”的角色,他那些幽默诙谐的隽语与反论是贯穿着一个主题的——快乐原则,从他初见画像,尽管他认为很美,尽管画家贝泽尔再三称赞道连的美引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可是他仍然表示,画像中的人物“从来不动脑筋,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是一种没有头脑的美丽的生物。冬天无花的时候,夏天需要让脑子清爽一下的时候,最好有他在眼前”,这可以看出他认为的对象本身缺乏生气,没有灵魂所致,也就是说,画像只反映了模特儿的外型和表象,没有反映精髓和内质,所以亨利自此开始引导道连“人生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的目的”,“每个人要是能充分自在地生活,可以表示自己的任何感情,说出任何念头,实现任何梦想——要是这样,我相信世界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气”。他认为人生的最重要的是快乐,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充分满足自己的本性要求和欲望的冲动,“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疗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也只能灵魂解除得了”。所以他在社交圈中表现出了纯粹地反传统,这让很多传统守旧的人觉得新鲜或者异常,他们眼中的理性是时代病态的追求和虚伪的理念所致。

他看到道连那样的单纯没有杂质,他于是不遗余力地要把他作为自己新享乐主义的实验对象,于是尽可能地调动道连的本能欲望,激发他的情感欲念,使他陷入迷宫,最终成为灵肉冲突的牺牲品。从道连的结局可以看出,亨利成功了,他使得道连的肉体最终消亡而精神在堕落与反思中也备受煎熬,唯独画像代表的艺术在世俗的淘洗中岿然不变,这是王尔德艺术与时代相抗衡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另一个表现。

第三,再关注文本中唯一的主要女性面孔西碧儿•韦恩。她的出现对道连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她是一个舞台剧演员,道连见到她的演出后就爱上了那些莎剧中的她,成为了他的初恋对象,他因为她坠入爱河,热情地向亨利描述她的美貌,对她的表演极力地赞美,这些都符合他审美维度中对完美艺术的理想追求,西碧儿也正好成为了他所追求的“美”在现实中的反映,由于她的美是在舞台上被道连所欣赏的,所以当西碧儿回归现实,也爱上这个 “迷人的王子”的时候,她的美立刻开始褪色,道连也立刻察觉到自己的态度的转变和喜好的跌落,她的演技变得“做作”“笨拙”,人也变得“俗不可耐”,道连无情地抛弃了她,她的死在于她从艺术世界转向了现实世界,因为王尔德认为“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自然和生活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与自然上升到理想的结果”。 西碧儿作为艺术的化身,虽然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但没有意识到道连迷人外表下的自私和冷酷,所以她背离了艺术,并且将生活上升到理想,所以导致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破灭了,当她不具有艺术的特征时,在道连的生活中,她自然要消失。这也是王尔德艺术与时代不能共存的艺术理念在文本中的折射。

最后,看道连,上文的很多陈述已经对他进行了不少的分析,包括他是王尔德希望成为的角色,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最主要的表现者。其中包括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和道德的关系,艺术和时代的关系以及艺术追求的以“形式”为目标等等。这主要体现在道连和画像的二元关系上,画像是画家对道连美貌和青春的再现,同时也灌注了自己对艺术和美的崇高感悟,然而道连在意识到自己的美之后,在亨利勋爵的引导下,萌发了自己的“恶”,于是随着他灵魂堕落和邪恶欲望的不断增长,画像也越来越老越来越丑了,画像正是对道连的镜像式的反映,这其中当然暗含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的隐喻。而当画像随设道连的变化而变化的时候,也就说明了生活对艺术的损害和扭曲,因为艺术越是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就越远离美,就如同画像随着道连劣迹的增多而越来越丑一样。画像的变化,可以象征着王尔德理想的破灭,但也体现了艺术和道德的势不两立,因为道连始终是为了获得永恒的美而出卖良知的。画像就正好象征了那种良知,道连最后要“杀”良知反而杀了自己,这是另一组矛盾或者说作者关于道德与美的关系的深思。

(三)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个主要男性人物和一个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轮廓和内涵,他认为艺术不会模仿生活,而且能战胜生活的丑陋;艺术是非道德的,超越道德;艺术和时代相对抗,表现在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自身,并且艺术与时代精神是相反的;最后,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

我们看到,四个人物都具有唯美主义的影子,只是各自的侧重面不同,而且通过相互关系的交织,构筑了唯美主义的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王尔德在很多方面不仅走向了极端,而且更体现着自身的矛盾性,例如艺术与生活的问题上,到底艺术反不反应生活王尔德在《画像》中模糊了;再如艺术与道德,二者是否是绝对的水火不相容,王尔德同样没有给出答案。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其理论体现的不严密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王尔德作为一个小说家对观审世界所提出问题的价值,这是积极的思考和敏锐的洞见,应该引起时代的反思。

三,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意义

唯美主义虽然昙花一现,未能赶上现代派的洪流,但是在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纽带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作者,作品和生活三者的联系上显示了唯美主义和传统的联系;而强调感性,崇尚本能和追求主客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等又表现了唯美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它的复杂性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一项研究又是一个庞大的课题,笔者仅在此提出而无法追述。

王尔德和他的唯美主义在显示出矛盾和局限性的同时,他的才情和魅力都为那时的社会群体找到了一条出路,为心灵的安息找到了一个港湾,他对美的大胆追求和对艺术纯洁性和独立性的捍卫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我想,一百多年之后,王尔德曾经独孤的灵魂应该不再冰冷了,他和他理论值得人们尊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