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务虚笔记《不是评论是读书笔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52:55
  • 83

RT

自认为毫无资质资历资格去【评论】史铁生先生的书。故,笔记也,非评论也。怎么说史先生也是现代文学作家当中在下最有爱的人。想起来当年网上还有为他争取一个作协的委员席位而联名的时候,不由得欣慰一笑……

1.【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如果这样是真的话,那曾经发生过的忘记了的和不曾觉察的事算什么?对于你的忘记对于你的不曾觉察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或许在别人心理曾掀起轩然***抑或溅起圈圈涟漪至死方平。这样的话,别人的心情究竟算什么?还是,这世间的事情本不需要考虑别人的心情只顾自己即可?如此这般,可乎?如果不可以又怎样去对待所有人的心情,怎样去给所有人“幸福”?

2.【……无知和猜想都是理所当然。】

因为无知是天性,猜想是由无知这天性衍生的天性……吧。

3.【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都是被意识改造过的,它们只是作为意义的载体才是真实的,而意义乃是现在的赋予……但是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

前句读得懂读得透,因为所表达的是常识性的普遍性的一看即可明了的现象/道理,加之看过 一部大地丙太郎监督的动画《我们的存在》里面提到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其实也是关于“过去的意义”这样的故事,说是两个女人在一起争论起了小学时候走廊上那幅图画中小姑娘衣服的颜色,一个说是被太阳照得火红火红的颜色,一个说是金黄金黄的颜色,结论不得后决定回到曾经的校园,在夕阳当中看见那幅画中的小姑娘,她的衣服没有颜色,只是用黑色水笔图成了黑色,而已。

后句读得很艰难,在下虽然不愿在字句本身作钻研功夫,可奈何偏又放不下这句话,仿佛它昭示了时间和生活之间的暧昧秘密。过去、现在和未来,原来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阐释。

4.【死,怎么可以把一个人那么多那么多不容轻蔑的痛苦、愿望、期盼,也许还有幸福,就那么迅速简单、轻而易举地统统化为零呢?】

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死将这些都统统嫁接给了还活着 的人。一个人在死的瞬间,他所承受过的痛苦,所祈祷的愿望,所拥有的期盼,所期盼的幸福,外加他的死亡所产生的额外附加的痛苦值,都一分不少地嫁接给了眼睁睁看着他死去的人……哼,真是一身轻松一身负重呐!

5.【一个人不想再活下去,有哪条法律规定过他该怎么做吗?】

法律没有规定不想活下去的人该怎么做,但规定了不能做什么——至少不许安乐死……

6.【没有鸟儿,到处都没有,早就没有了

只好干等着城市自己醒来】

要是,某一天,城市醒不来了,该怎么办呢?

7.【任何一种形式都是要说话的,都是一种公开的或悄悄的告白,一种形式不是表达一种真意,就是变卖一种真意。】

暂且记下来,等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并有幸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再好好想想其精辟之处。

8.【无论我们试图对谁的历史做一点儿研究,我们都必得就“历史”表明态度。我们曾相信历史是不存在的,一切所谓历史都不过是现在对过去(后人对前人)的猜度。根据的是我们自己的处境。我不打算放弃这种理解,我是想把另一种理解调和进来:历史又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生来就被规定了一种处境,如果你从虚无中醒来(无以计量的虚无)看见自己已被安置在一团纵纵横横编就的网中,你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看不出条条脉络的由来和去向,这是上帝即兴的编织),那就证明历史确凿存在。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解互相不需要推翻。】

这段懂了才是读懂全书的前提(此书是小说,不是散文=¥=),由此可看出能否读懂一本书不在于读者的自身阅历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而在于他对作者观点的接收程度理解程度。当然,前者与后者一般呈正相关……

牵涉到历史问题其实在下有一种恐惧,多少年来在下对于历史只当作故事来读,高高兴兴地旁观着古人的厮杀拼打逐鹿问鼎风情雅趣……至读到木心先生一句“史学家,都是一流小说家二流思想家三流哲学家”的时候才认真的思考“历史”二字之于今人究竟是个什么意义。司马迁也好班固也罢,荷马也好吟游诗人也罢,钱穆、张荫麟、何兆武等等等等,他们所尽毕生写下的史诗史记史纲等莫非只凭这句话就成了下三流之物?史学研究,结构历史也好目的史论也罢,绝不会只在人类思想史上占个三流位置,占三流位置的恰巧是批判“历史”二字的人……

有人跟我争论说道“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此说法常被引用,引用得多了仿似就成了真理,可是我说“历史不是胜利者写的,是活着的人写的”。其实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废话,就凭我这脑袋我这阅历=¥=),而是引用田中方树先生在《银英》里开头所说的,原话大概是:“活着的人能抒写历史,所以我不能死”。我深信不疑,因为这句话很狡猾,试想死人怎么去写历史呢?再想活着的人就是胜利者吧?也就是说只要活着什么都好办,也就是生命高于一切。他让帝国军的将军说出这么一句话,果然也应验了杨威利那句“我读了这么多历史,发现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生命高于一切,另一种人认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存在”。

扯远了……

9.【因为我相信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可能丢失和我们真正要寻找的都是——爱情】

N这个角色,我开始以为很像我,可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我和N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我会把最后两个字换成——“自我”。

10.【只有一次F医生的脸色又变得惨白——

我等你,知道垂暮之年/野草有了一百代子孙那条长椅仍然/空留着一个位置

医生连续向诗人要了三支烟。三支烟相继燃尽以后,F说:“你以为像这样的话非要说出来不可吗?”】

苦笑……

11.【只有爱是不会错的,N说,如果爱是真的爱就不可能错,如果那爱是假的那就根本不是爱。】

严密的逻辑论证,依然说得好狡猾……所以说,“爱错了人”这种说法的不靠谱之处就在于爱是不会错的,如果有人硬要狡辩说“爱是不会错的,但爱的人错了”的话,那么这狡辩之词当中的“爱”字是没有“心”的。

12.【世间的话并不都是能够说的,或者并不都是为了说的。】

我爱F……(你为闷骚男提供了无懈可击的借口!!!)

13.【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何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空冥和实在,猜想和答案,就如同最通俗的“梦想和现实”“美好和残缺”

14.【结婚嘛,仅仅就是结婚,不过是因为并不打算永远不结婚罢了】

好一个“打算”二字,把生活都写得透直

15.【悲剧,都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事】

有一个悲剧的解释。可是史先生可能没有好好想过,现在已经不是分得清好人与坏人的时代了。因为“好”与“坏”是要建立在对心的评价上的。而现在的人早就没有了那东西。林语堂先生在《东坡传》里说“不管一个人的面前加了怎样的修饰语,最终还是逃不了‘好’‘坏’二字”(大意)。前述理由亦可驳倒这句话。言外之意,并非好坏二字已不能用于现代人的评价了,而是现代人根本就不配用好坏二字来评价!

16.【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个试图知道全体的部分,不可能逃出自我指称的限制……因为我找不到非我的世界,永远都不可能找到。】

或许可类比哥本哈根经典解释:观察者对被观察物体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观察这本身,当然,这些与唯心唯物纷纷扰扰的关系在心无力纠缠……

17.【我有时想象那无从想象的无限,发现其实很简单——只是人们并不像老实承认——那不过是想象力的极限罢了。无限,是极限的换一种说法,无限,是极限的一个狡猾别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