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M LAB.ISSUE No.1《孙浚良和他的“一派絮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38:31
  • 56

如果一本书摆脱了惯常的形态,它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在页与页中加上一个空间,它会充满多少可能?

昨天下午,在单向街的万达广场店,我们遇见孙浚良,并看见他带来的多样世界。

孙浚良,男,生于上海长于香港,书籍设计师,现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M LAB.创意总监及总经理,最常做的事是做书,不做书的时候看书。

对孙浚良来说,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方方正正的书,是一种濒临僵死的生物。虽然有很多种开本和装订,但外形方正的书,无一不是在适应机器生产时代高速复制的潮流。而世界需要多一点不同,于是就有了他的书。

孙浚良的书很有趣,他并不拘泥于“形态”,而是尽可能地将书的外在与内容结合起来,就像身体与灵魂的互动。比如说,他用信封做书页,于是第一页与第二页之间就有了空间,如果在这信封里塞上不同的东西,便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又比如说,他将文字印在水溶纸上,当你阅读完上面的文字,在大脑中留下印象之后,便可以将书丢进水里溶掉,不留半点痕迹。他还将文字与背景分别印在纸的两面,得用光才能读到完整。他甚至把建筑压扁夹在书里,力图用纸张还原建筑的本貌。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新奇和着迷。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为孙浚良打上“艺术家”的标签,他自己也说:“我是一个非常商业的设计师。”作为麦肯光明旗下的一名创意总监,孙浚良在M LAB.里努力思考着广告的其他形式,并通过一本不像书的书去传达麦肯光明对于当今消费文化的观点,而这本书就是《Molecule 一派絮言》。

摆在桌子上的《Molecule》,首先是一个扁匣子,深灰色的表面流露出些许金属的质感,侧面的小圆孔则提醒着读者“由此拉开”。内容物一共有两份,一份正文一份说明。说明酷似药盒子里塞的那种玩意儿,甚至真的摆了张药瓶的照片在上面,并告诉你“M LAB.”是什么、“M”代表了什么和M LAB.做什么,以及带有几分顽皮、一点自大的“注意事项”。

等到把《Molecule》拿在手里,第一个印象肯定是“惊奇”。三块形状不规则的纸板连在一起,每面都装订了一本或大或小的册子,而读者无论从哪一面读起都可以。并且,这本书的印刷工艺也十分了得,让全书的质感极为丰富。在讲iPod那一本里还夹了两张贴纸,你可以把印着“iPod是……”的句子撕下来贴在任何地方,或者自己动手填上一句。不过切记,虽然这本书特意被设计成“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样子,但只有折回某个特定的形状,它才能重新被收纳进盒子里哦。

这本书不光“身体”奇特,“灵魂”也极具内涵。四本册子四个专题,解读着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消费思潮。比如10种iPod消费心理,比如时尚的艺术经济学,比如感官体验与品牌建设,再比如认知整形记。对此,文字作者石孟慈自己说:“从分类学的角度,《Molecule》谈论的议题范围涉及了时尚工业、生活风格、数字趋势、广告营销。从文体风格的角度,《Molecule》并存了散文、书信、论文、诗、评论等文本。从阅读的角度,《Molecule》的设计编排跳脱了线性逻辑,让阅读也可以是纯粹触觉和视觉的美学体验。”

这下,你可以看到这本书里,到底包括了多少有趣的东西了吧?

最后,让我借用注意事项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又臭又长的东西吧:

“不可沉迷阅读M LAB.忽略了身边心爱的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