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朗读者《我太无聊了,居然花一个小时写这个……》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40:15
  • 96

近日在图书馆随手拿到这本小说,就随手借回来看完了。除了曹XX的序言让我觉得不舒服以外,其他都还好,包括附赠的光盘里的朗读。

其实这小说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很到位。起码我觉得很好,完全不觉得像豆瓣上有些人说的那样。

这小说我是在深夜借着床头的应急灯看完的。很有德国味儿,语言简练,用词准确,看得出是想明白了才下笔的。

呃,可能我表达的不好。但我看完书后,觉得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小说的情节,不仅是为了主题服务,简直像是为了主题而编造的。编造或者重了些,更确切的说,是按着主题进行剪裁的,主题穿上这情节,不肥不瘦,刚刚合适。但这本小说所给我的感觉是,主题是藏在情节之下的,或者说,情节不是一条单纯的河流,而是真真正正纠结的历史,于是主题就藏在历史的面目之下,藏在各种矛盾和暗涌之中,在复杂中透出一束结论,不突兀,不张扬,不扭曲,不造作。

其实,事实就是纠结的,问题叠着问题,难以使用还原论的方法一一化解。按着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去突围,以为得了自由,却往往就容易沦为历史的工具,但如果说这样的人是历史的工具,历史的目的却又何在呢。最终还是化作一团模糊的纠结,但结论虽然不能清楚的摆在纸上,在纸背面也还若隐若现,绝不虚无。

后面是剧透部分,回答书后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你意识到了这本书标题的重要性?谁是“朗读者”?书中还有其他人能担当这个角色吗?

我初看到这题目的时候,有一个很得意的答案:作者本人是朗读者。在这小说里,米夏为汉娜读书,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者,对书的内容事先并不知晓。因此某种意义上,朗读者和听者之间的主客关系之外还有一层主客关系。这是朗读作为一个比喻与他们的人生的雷同之处。同样,作者也可以作为一个朗读者,在小说之外参与。

2.汉娜身上的什么东西如此强烈地激发了米夏的欲望?为什么她似乎是米夏唯一能爱上的女人?

老实说我觉得就是因为米夏过早的遇到了汉娜,生命早期的刺极难拔出,因为和肉是长在一起的。

3.一位评论者指出,你必须认识到,生命中的爱人曾经是一个集中营看守,这种事中国读者几乎不可能经历。那么,考虑到德国历史的特殊性,《朗读者》的核心主题——两代人之间的爱与背叛是否只对德国读者有特别意义?中国读者的经历中有类似的吗?

作为一个弱智读者,不觉得这是核心主题。

4.米夏有罪吗?他的讲述是不是把自己送上了审判席?他得到的裁决是什么?他请读者审察自己提供的证词,并且宣判他有罪或者赦免他吗?或者,他做了自我审判?

呃,提问的人,你是在说君特·格拉斯吗。法律里头好像有个名词叫诉讼时效还是什么的……我觉得,这个提问有点傻。也可能是我始终很难理解西方的这个核心概念——“罪”。究竟什么是罪呢?一个人在对自己过去的叙述里面,没有什么是他应该看到的吧。可能发现自己当初无知,怯懦,傲慢,因此种种,有很多错。可这些觉悟甚至连以后不犯错都很难担保。何况所谓罪乎。

5.父亲应该承受米夏的失望和责备吗?米夏对汉娜的爱情是否欲成为一个寓言,暗示着他们这一代人与父辈的罪行是有牵连的?

因为这个问题我重新翻了翻书……好像没找到失望和责备的段落……这个问题同上一个,我很难理解什么是“一代人的罪行”,可能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所有人都显得荒谬,背离人性。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愈荒谬,愈真实。

6。伯格认为汉娜同情那些她选择来为她朗读的犯人,希望他们的生命的最后岁月因此变得可以忍受一些,你同意他的判断吗?还是从更坏的角度看待汉娜,她的残暴和施虐的证据听起来都那么真实?

某人说,美德即知识。尽管值得商榷,但起码,耶稣说,宽恕那些罪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的行动我觉得是出于无心吧。即她希望有人能读书给她听,但却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泄露。她只是利用眼前的机会满足眼前的欲望而已。

7.为什么汉娜两次问法官“你会怎么做”?法官同情汉娜吗?当汉娜转身直视法官那一刻,她试图同她交流吗?

我觉得,如果这不是一部小说的话,对于汉娜倒可以这样理解:她意图掩盖自己是文盲这个秘密,恰恰暴露她的自卑。她在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并觉得旁人在如何行动这个问题上较她明智。因此我觉得这个“你会怎么做”像请教多于像诘问,但她不料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大。大到法官也没法回答。她或者是想要一个正确答案,尽管于事无补,至少解答疑问。

8.米夏为什么去参观施图霍夫的集中营?他在寻找什么?又找到了什么?

汉娜是他的历史,但他的历史被她的秘密弄的无法理解。因此他去集中营寻找他的历史。很遗憾,历史不提供直接的答案。

9.米夏所经历的对汉娜的审判怎样影响了他对于历史和法律的看法?

法律在历史面前总显得过于简单。引书中句子:这些法律带来的是信念,相信从此以后世界就有了良好秩序,从此以后世界就会变得更好…从这种信念出发,制订了维护良好秩序的法律条款,而条款又变成了良好秩序之严肃的守护者,并且被逐条逐条写成优美的法律,更以其优美性证明着真理性…法律总是向前进步的,会发展的愈来愈接近优美,愈来愈符合真理,愈来愈充满理性,愈来愈饱含人道…这种信念不过是春梦一场而已。

10.你如何看待米夏决定给汉娜寄磁带这件事?他注意到他选择朗读的那些书见证了受过教育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巨大而基本的诉求,汉娜的故事证明了这一信念是虚假的吗?

这个问题没看懂……

11.有观点说,汉娜并非情愿参与希特勒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仅仅是隐藏自己秘密的愿望驱使她这样做,这能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宣判汉娜无罪?在她的案子里,有什么可以从轻判决的条件吗?如果你是律师,将怎样为她辩护?

我觉得吧,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怀着救人的信念杀人的疯子有的是。

12.在小说的末尾,你同意幸存者的看法吗?为什么她接受了茶叶罐,而不是钱?谁更懂汉娜一点,米夏,还是她?米夏是不是汉娜的另一个牺牲品?

前半个问题很无聊。最后一个问题有点意思。某人有传染病而不自知,另一个人被某人传染,另一个人是某人的牺牲品吗?最后引用自己的话:历史是一种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