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它们还在,他们已离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35:55
  • 46

可可西里是美丽而严酷的。这种美丽和严酷,在它所特有的一种动物和一种人身上,有着刺目的呈现。那种动物叫“藏羚羊”,那种人叫“野牦牛队队员”——没有走近过他们,就不能说你知道可可西里。

第一次看见藏羚羊是在2001年9月。惊鸿一瞥的美丽。第一次接触野牦牛队队员也是2001年9月。沉默勤快的扎多,唱起《可可西里》来荡气回肠的谢周,但感觉他们失落、消沉。那个时候,距索南达杰牺牲已经7年,距扎巴多杰去世也已经3年。都是些烈性的康巴汉子。一直到今天,我都不是很明白,在那样一个闭塞、荒寒并且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去的地方,这些人是凭了怎样的动机、信念,去做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的,而且做得那么纯粹、彻底,甘愿将性命都搭进去。

是这群人,在海拔5000米的荒原用常人不能想象的付出,让世界知道了藏羚羊、可可西里。今天的青藏铁路,特别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这中间,不能说没有“野牦牛队”曾经的努力。

“野牦牛队”于2003年1月解散。个中原由,远比他们遇见过的任何自然环境都复杂。

2006年4月17日晚。在格尔木“格桑花朗玛厅”(舞厅),再次见到原野牦牛队队员文青、义加、彬巴、扎多。他们合伙开的舞厅经营得并不好。但是,一直坚持着,是想争取成立一个民间性质的“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环境保护促进会”,“哪怕在青藏线捡垃圾,搞一些环保垃圾箱也可以,就是希望做点跟环保有关的事”;“我们现在已经算是在这里卖艺了,我们对做这些事没有兴趣,我们开朗玛厅只是想解决一个吃饭的问题,就是不想让野牦牛队就这样散了”。而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已显得那么艰难和渺茫。

曾经的一腔豪情热血,在一种无形却无处不在的现实面前,显得尴尬、困顿,甚至是不合时宜。而曾经对野牦牛队倾注了无限热情的媒体、组织,如今也已无力再关注他们。

理想有光芒,但现实是黯淡的。悲剧英雄,落寞谢场。“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也许只有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知道吧。”他们说。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或“青色的山梁”,藏语称“阿钦公加”。位于青海西南部,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青藏公路以西。面积8.3万平方公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它以中国第一位为环保而献出生命的索南达杰及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而闻名世界。区域内建有“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

藏羚羊:青藏高原特有种。被划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另被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列入重点保护的附录I。主要生活在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阿尔金山、青海可可西里和西藏羌塘3个保护区内。目前藏羚种群总数大约7.5万只左右。

藏野驴: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地人称其为“野马”。此次沿青藏公路与铁路前行,藏羚羊没发现几只,藏野驴的数目却有近500只左右。藏野驴身姿挺拔、优雅。据说奔跑能力强,时速可达45公里,喜欢与越野汽车赛跑。当超过汽车时会停下来回眸注视,然后再跑,一直跑跑停停。

索南达杰保护站:NGO组织“绿色江河”1994年在可可西里边缘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站,是青藏线上一道特别的风景。在青藏铁路修建期间,向各级建设部提交了大量关于藏羚羊保护的专业建议,均被采纳。2005年,保护站移交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使用。

野牦牛队:野牦牛队曾是一支保护藏羚羊及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专业执法队伍,辖属于青海玉树洲治多县西部工委。他们长期深入可可西里腹地,追捕打击藏羚羊盗猎者。两任队长索南达杰、扎巴多杰为此献出生命。2001年遭解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