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史记疏证《史記疏證校讀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19:28
  • 91

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清佚名《史記疏證》六十卷,據國圖藏清鈔本影印。今又見一本,與國圖本行款格式毫無二致,而兩者文字頗有異同,姑出校讀所記,以供學之者參考。

一、其間屬異體字且無礙乎文義者,畧。

二、前所標數字,係上古本頁數、上下欄及行數。

三、破折號前,爲上古本,亦卽國圖本。

二上13,史證曰一本柔作良——“證”作“詮”

下20,□□揚善曰德——闕文爲“執義”

三下11,毅迷而不悌——無“毅”字

下19,治而無青為平——“青”作“眚”(但缺末筆)

四上3,又治也——“又”作“乂”

下6,祝融民或以為——“民”作“氏”

下12,輕清從何登躋——“登”作“而”

下14,補天立極也平天成——“也”作“地”

六上7,世本云庖羲瑟——“庖”作“包”

下7,乂河中——“乂”作“又”

下19,隱公元年——“元”作“九”

七上17,曾植——“曾”作“曹”

下13,圪然分河——“圪”作“屹”

下18,三十九里又有——“又”作“乂”

八上8,皇甫謚——“謚”作“謐”

九上9,二十五經——“經”作“弦”

十上11,長沙茶陵——“茶”作“荼”

十一下3,與地廣記——“與”作“輿”

下20,皇甫謚——“謚”作“謐”

十二下2,寰宇紀——“紀”作“記”

下4,何為高平——同,今疑“何”當作“向”

下6,宣四十年伐莒取向——同,“十”衍。

下15,杜預——“杜”作“仕”

十三上8,乃休春秋運斗——“休”作“依”

上12,譙周之史致紛紜不一——“致”作“攷”

十四上2,寶櫝記——“記”作“紀”

上13,三皇乘祗車——“祗”作“抵”

下5,火處巢居日月貞明——“火”作“穴”,“貞”作“自”

十五下5,栗陸氏殺之——“陸”作“睦”

下6,鄧柝子——同,“柝”當作“析”

下16,藍田山其西尊盧氏冢——“田”作“曰”,“冢”作“家”

十六上12,構木為巢——“木”作“本”

上14,琅琊——“琊”作“耶”

下3,壬達——“壬”作“士”

下4,上達似是不達之訛——“上”作“士”

十七上5,漢嘉平中沛相計掾陳晃——“嘉平”,同,據《後漢書》當作“熹平”;“晃”作“冕”,《後漢書》作“晃”

上19,一千歲——“一”作“二”

下8,大在遂人——“大”作“六”

十八下12,斷自克舜——“克”作“堯”

下16,惟羣聖賢之心豈夸禰而忘祖——“惟”作“推”,“禰”作“稱”

十九上19,故首而字之——“字”作“宗”

下12,若行禪事已不經——“行”作“封”‘

下13,皆不過二典——“二”作“三”

二十上2,鄭椎作通志——“椎”作“樵”

上9,三皇之書不博——“博”作“傳”

上10,具言曰——“具”作“且”

下4,有庖犧——“有”作“自”

下18,茶者夢兩龍——“茶”作“荼”,“者”作“自”

下19,作佘,伯佘——二“佘”俱作“余”

二十一下1,十有一齡——“一”作“二”

下14,隴石之山——“石”作“右”

下15,火尹——“火”作“大”

下16,春公自空桐入——“春”作“奉”

二十二上14,世本之言——“言”作“書”

下4,水波上石——“上”作“土”’

下16,在北窮山之際——“北”作“此”,《海外西經》卽作“此”

二十三上9,育冶始終——“冶”作“治”

上10,三三千六百——同,但此本下“三”字旁有藍筆刪除標識

上19,外傳史記——“記”作“說”

下2,夷彭——同,但此本“彭”用藍筆改作“鼓”

下8,益太史公——“益”作“葢”

二十四上2,元囂——同,但此本“元”用藍筆改作“玄”

上10,此記畧去——“去”作“云”,但此本用藍筆改作“去”

上13,傳會——同,但此本“傳”用藍筆改作“傅”

下9,君德素具——“君”作“名”

下19,直真寕縣東——“直”作“在”

二十五上14,泉使使者——同,但此本“泉”用藍筆圈去

上17,此媯州——“州”作“川”

下12,流傳之設——“設”作“誤”

二十六下4,亦非信之——“之”作“史”

二十七上1,登凡山——“凡”作“九”,又用藍筆加點改作“丸”

上3,相北——“相”作“湘”

上9,姓纂則謂——同,但此本用藍筆於“纂”上又加一“姓”

上10,顓帝帝風姓——同,但此本用藍筆圈去下“帝”

上13,蜀山氏田樞——“田”作“曰”

下13,九城志——“城”作“域”

下19,陣豊氏——同,但此本“陣”用藍筆改作“陳”

二十八下12,彼則乂曰——“乂”作“又”

二十九上11,中命和仲——“中”作“申”

下10,若子采者——“子”作“予”

下18,以嬖臣孤攻專權——“孤”作“狐”

下18,茍卿——“茍”作“荀”

三十上16,相亭南——“相”作“湘”

上16,北教乎入狄——“入”作“八”

上16,道死——國圖本“死”乃後補,此本則否,但此行乃19字

上17,旣(左氵右犯)死——此本其字無“氵”,但作“犯”

下9,秀地驗——“秀”作“考”

下14,將至大山——“大”作“太”

下16,與帝帝紀——“帝帝”作“章帝”

下18,靈臺文母——同,但百衲本作“大母”

三十一上12,禁樵採——“禁”作“集”

上15,漢世遠郡國陵——“漢”作“漠”,“國”作“園”

上16,亦政類——“政”作“此”

上20,緑——此本在前一行“郭”下

三十二上14,即具所以——“具”作“其”

下12堯紀曰肓,又下13瞽叟肓,又下16,肓人之子——“肓”均作“盲”

三十三上10,刑善其婦禮——“刑”作“利”

下14,媽南——“媽”作“媯”

下17,有舜瞽二祠——“二”作“一”

三十四上20,舜生姚(左王右虛)——此本其字作“墟”

下13,且以姚媽——“媽”作“媯”

下16,長沙縣有為水——“為”作“溈”

下17,蒍公嶄——“嶄”字之“斤”,作“干”

三十五上11,冷道——“冷”作“泠”

下20,即求嘗在側——“求”作“未”

三十六上13,享福祜——“祜”作“枯”

下2,日實從何匿空——“日”作“井”

下6,禍有必丘——“丘”作“至”

下8,被幻化——“被”作“彼”

下12,難以語夫聖道——“夫”作“大”

三十八上17,十二年甲午——“二”作“一”

下3,百有九歲之後其衮——“衮”作“衰”

四十上2,楚帝遷柳——“柳”作“郴”

上5,采西城邑也陽——“也”作“池”

上12,登北氏從徒巴陵——“徒”作“徙”

上13,故得為相之神——“相”作“湘”

上18,豈非商均徒此——“徒”作“徙”

四十一下3,第沸深考——“沸”作“弗”

四十二下1,荒度土切——“切”作“功”

四十三上1,溝洫志皆云——“皆”作“階”

上2,山卽梮——“梮”作“枸”

上10,禮運直收橇於平——“平”作“乎”

上11,字一作轎——“轎”作“鞽”

上20,穿程前——“程”作“桯”

四十四上11,蔡蒙旅平——“平”作“下”

四十五上3,南徂北——“徂”作“徃”

四十七上13,蓋秦漢以來——“秦”作“泰”

下10,雖託以聖賢——“託”作“記”

下14,遷時因孔子之言——“時”作“特”

四十八上9,有娥氏——“娥”作“娀”

上12,郊襍——“襍”作“禖”

上14,令王有天下——“王”作“主”

四十九下6,說苑君篇——同,當作“君道篇”

五十下4,實未嘗立——“實”作“寶”

五十三下3,胤征——“胤”,首筆闕。

下6,彤日——同,但“彤”當作“肜”

五十四下2,克謹天戒——“戒”作“成”

下15,漢故事萊郡——“郡”作“鄉”

下18,故城令淄川東南——同,但疑“令”當作“今”

五十五下3,黎侯嶺土——“嶺”作“領”

五十六下8,台璽台璽——两“璽”俱作“蠒”

五十七上17,師古以為——“以”作“曰”

下5,周語云——“語”作“誥”

五十八下10,以治岐周之禮——“岐”作“政”

五十九上12,且如束煴灌膏——“且”作“其”

下19,伐逆不伐順——前一“伐”作“我”

六十上7,殷傳云——“云”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而此本則下一行爲19字

下13,伐大夷——“大”作“犬”

六十一下2,以為文王受命七年而崩——“以”作“曰”

下4、8、10,大夷——“大”作“犬”

六十二上6,者而参求之——無“者”字

六十四下9,曷嘗有——“嘗”作“常”

六十六上5,有所歸——“有”作“自”

上10,潛王之議——“潛”作“僭”

六十七上11,魯僖十二年——此本作“魯僖公十二年”

六十八上11,此所未詳矣又——“又”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

上14、15,合東陽門內——“合”作“今”

六十九上2,六國年表——“表”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而此本則下一行爲19字

七十下11,王也——“王”在上一行之末,卽國圖本此行19字

七十一上11,可正——“正”作“止”

下8,日食盡曰既——無“日”字

七十二下7,犬而生角——“犬”作“大”

下8,更增兀尾——“兀”作“九”

下12、13,且夫子行必有副車後乘——“夫”作“天”

下18,謬誤爾——此本作“誤謬爾”,百衲本作“謬誤”

七十三上9,亦有能知之者——此本作“亦不能知之者”,且“亦”下添補“有”

下10,隨山刊木——“刊”作“邗”

下12,乃折一人而二——“折”作“析”

七十五上16,秦繆姬——“繆”作“穆”

上17,“臣誠私利祿爵”條——此本在“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條後,當以此本爲準

七十五下5,五羊皮——“羊”作“羖”

下11,舊記——“記”作“紀”

七十六上17,此入十二年誤——此本“誤”字單獨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

下8,愚按史公本——無“本”字

下14,置官司焉——此本“焉”字單獨一行

七十七下58,而必左傳為質乎——此本作“而必以左傳為質乎”

下6,然是役也——“是”作“自”

下7、8,苦諫其君——“君”作“主”

下17,師偕行——無“師”字

七十八上8,舜受之——“受”作“授”,據文義及下文,當作“受”

上14,四壁四惟——“惟”作“帷”

上17,問內史廖——此本作“問史廖”,但“問”下添補“內”

上18,韓詩外傳作內史王廖——此行在上一行之“廖”下且空一格

上20,說苑作三九——此行在上一行之“王”下且空一格

七十九下9,恐只是智伯之族人耳——此本無“恐是智伯之族人耳”,但“恐”下添補“只”

八十下3,秦必更置合長——“合”作“令”

下13,又按——與正文同,并非雙行小字

下17,武靈十一年——此本作“武靈王十一年”,卽此行19字

八十一上2,楚懷王為從長——“長”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

上12,命其邑曰葭萌——無“曰”字

上13,蜀讐——此二字在上一行,則此本上一行19字,而國圖本此行20字

上16,有巴之勁卒——“巴”下有“蜀”,但以墨點圈去

八十二上5,甘茂為左右丞相——無“右”字

上13,蜀侯惲反——“惲”作“煇”

下12,魏使公——“公”在下一行,卽國圖本此行19字

下13,攻楚之方城——脫“方城”二字

八十三上4,秦兵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缺——“兵”作“奐”;“缺”,同,百衲本作“快”

上5,秦後攻楚——“後”作“復”

上10,註於扳新城下——“扳”作“拔”

上18,以微罪行亦未可定即以金受為人姓名——無“亦”“即”二字,但於“行”下添補“亦”、“定”下添補“即”

八十四上10,河東為九縣——“東”作“水”,百衲本作“東”

八十五上8,應邵——“邵”作“劭”

八十六下11,嫪毒——“毒”作“毐”

八十七上9,齊人茅焦——“茅焦”作“焦茅”,百衲本作“茅焦”

八十八上14,迺令皇帝——“令”作“今”

上20,就泰山搨;下六,人常所搨——“搨”作“榻”

下3,登泰山宿絕頂——無“宿”字,但“山”下添補“宿”

下4、5、6——此本字數分別爲19、17、17

下10,總一十二行——“一”作“二”

下15,是始皇辭——“是”作“自”

下17,石刻——此本作“刻石”,但已圈改

下18,御史夫——“夫”作“失”

八十九下5,西至宗——“西”作“而”,“宗”作“宋”

下11,占碑文——“占”作“古”

下15,非傅士;下20,傅士——“傅”作“博”

九十一上8,使願記書——“記”作“託”

上9,致鄗池——“鄗”作“滈”

上13,若王者之居焉——“若”作“如”

上13,頃聞——“聞”作“間”

下4,秦始皇凡——“凡”作“九”

下15,二十并也——無“也”字,但“并”下添補“也”

下17,今刊正書者——“刊”作“邗”

九十二上10,碣石門——不作“碣”,字从石从易

下1,過犯皆輸山上——“皆”作“者”

九十三下7,創竟營造——“竟”作“意”

下18,以水銀為四瀆——無“四”字,但“為”下添補“四”

九十四上5,關東盜賦——“賦”作“賊”

九十五下18。當已在成人之年——無“在”字,但“已”下添補“在”

九十六上9,眞偽莫兮——“兮”作“分”

九十八下14、15、16、17——均18字,且第16行“暮矣”間空一格,此本無空格,但字數分別爲17、17、18、19

九十九上4,蒲將軍不主——“主”作“王”

下5——此行19字,但此本18字,無“輩”字,但“逆”下添補“輩”

下9,擊闋——“闋”作“関”

一百下9——此本此行19字

下11、12,沛公且日徃謝——“且”作“旦”

一百一下17,而次成敗焉——“次”作“决”

一百二上1——19字,此本18字

上2——兩本字數相同,但“縣東南平地”,此本無“東”字

一百三上6,但朱有實證耳——“朱”作“未”

上8,節操——“操”作“掺”

上20,項羽叱婁煩於其土——“土”作“上”

一百四下10,舜兩童子——無“兩”字,但“舜”下添補“兩”

一百五上7,惠于宗公——“宗”作“宋”,《詩》作“宗”

下7,黃玉——“玉”作“王”

下17,三更——“更”作“史”

一百六上5,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常”作“帝”,百衲本作“常”

下10,銘曰亦霄——“亦”作“赤”

一百七上9,羽紀未載——“未”作“不”

下11,司馬起豐析——“豐”作“豊”

一百八上5,不過差一二日——無“過”字,但“不”下添補“過”

下13,往來苦楚兵——“苦”作“若”

一百九上11,獨宛强大——“大”作“人”

上16,大初正歷七後——“七”作“之”

上19,元祀卜有二月——“卜”作“十”

一百一十上9,漢高帝七年——此本無“帝”字

下20,皇甫謚——“謚”作“謐”

下20,漢十二年——無“二”字,但“十”下添補“二”

一百一十二上14——19字,此本18字,“情”字單獨一行

下10,從高祖起豐——“祖”作“帝”

一百一十三上1,醴陵侯越——此四字另起一行

上9,“取美人子名之”條——此本在“九年辛丑葬”條之前,國圖本是

上16,呂后祓——“祓”作“被”

上20,“封張敖前姬兩子”條——此本在“太后女弟呂嬃”條前,國圖本是

下10、11——分別爲19、20字,此本俱18字,“侯國耶”三字另起一行

一百一十四上2、3——均18字,此本俱19字

上5,欲馳還也——“欲”作“故”,百衲本作“欲”

下11,徙琅邪——“邪”作“王”,當作“琊”

下18——18字,此本19字,故第20行“也”字不單獨為一行

一百一十五上7,齊王舅父駟釣——“釣”作“鈞”

一百一十六下4,徐屬軍棘門——無“門”字,但“棘”下添補“門”

下16——20字,此本18字

下18、19,縱使帝之所行——無“行”字,但“所”下添補“行”

一百一十七上2,惻怛之言——“怛”作“隐”,但圈去

一百一十八上17,索隐曰——無“曰”字,但“隐”下添補“曰”

上19,然則錘郡腄字——“郡”作“即”

下15,占者主天官——“占”作“古”

一百一十九上11,將軍印——無“印”字,百衲本有

上13、14,以此為四金印耳——無“四”字,但“金”上添補“四”

下3,爾雅疏曰按山海經云平石山東五十里——“平”作“半”,《爾雅》、《中山經》俱作“半”

一百二十下8,正列世系——“正”作“止”

一百二十一下16,有書明書魏書胐者——“魏”作“魄”

一百二十二下3,竹書帝中十三年——“中”作“申”

下10,昭王南代楚——“代”作“伐”

一百二十三上2,世為候伯——“候”作“侯”

上3,蜀與馬——“馬”作“焉”

上7,升絡垂耀——“升”作“井”

上18,以吳為夷狄——“為”作“乃”

下15,然均之一事——“均”作“功”

一百二十四上5、6——5行“周”與6行“襄王三年”條之間,此本尚有“幽王六年”一條、三行。其文如下:“幽王六年史詮曰詩小雅十月之文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虞(左廣右刂)以暦推之在幽王六年也”

上9、10——此本爲一行,中空一格,又“叔帶復歸於周”,無“復”字,但“帶”下添補

上13、14——此本合爲一行,中空一格

一百二十五上3——19字,此本18字

下17,愚按世家家及左傳——此本但作“世家”

一百二十七上3——18字,此本17字

上12,遞誤一年——“年”作“半”,但有鉛筆改正

上14,惠公孫厲——“厲”作“屬”

一百二十八下6——19字,此本18字

下8、9——分別爲18、17字,此本則分別爲17、18字

一百二十九下2,弟他殺太子免伐立——“伐”作“代”

一百三十上8,楚(梫,木換作扌)陳——此本作“侵”

上19、20——分別爲18、17字,此本則分別爲17、18字

下5,春秋作盧——“盧”作“廬”

一百三十一上4——18字,此本17字,又“范祭”作“氾祭”

一百三十二下5,太史公常曰——“常”作“嘗”

一百三十三上4——18字,此本17字

上16,禁解——“禁”作“集”

下1——17字,此本18字

下4——此本“史詮曰”在“愚案”前,中間空一格

下8——17字,此本18字

下19、20——此本合爲一行,中間空一格

一百三十五上6,鄭安平國邯鄲——此本“國”作“圍”

一百三十六下14.濁津——此本“濁”作“蜀”

一百三十七下3,無忌率五國兵——此本“率”作“卒”,誤

下16,年表盡盜殺韓相俠累——“盡”,此本同,但疑乃是“書”之譌

一百三十八上21——此本敓“羊”字

一百三十九上6——18字,此本17字

上14,十原君列傳——此本“十”作“平”

上20,拔宜安——此本“拔”作“救”

一百四十上5,魯文公元年——此本同,百衲本作“魯文侯”

一百四十一上8,改稱二年——此本“二”作“一”

一百四十六下12,若韓信凡二易姓——此本“二”作“三”

一百四十七上3,歸安沈炳巽——著《水經注集釋訂譌》四十卷,收在《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兄炳震,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康熙十八年生,乾隆二年卒。撰有《廿一史四譜》。

上19,推具原委——此本“具”作“其”

下5,令其心放蕩——此本“令”作“今”,非

一百四十九上17,推校漠表——此本“漠”作“漢”

下7,令何第一——此本“令”作“今”,非

下18,不?懸隔——此本“不”“懸隔”之間爲“甚”

一百五十上7,昭涉桓尾——此本“桓”作“掉”,此名又見一百六十二頁上9

一百五十一上14——此本第一字作“所”

一百五十四上15,疪——此本“疪”作“疵”

一百五十五上5,任棘丘——此本“任”作“在”

一百五十六上5,詐給人減——此本“給”作“紿”;“減”,此本同,百衲本作“臧”

上12、13、14——18字、17字、2字,此本分別爲17字、17字、3字

一百五十七上20,上材——此本同,百衲本作“上林”

下13,二千戶——此本“二”作“一”,百衲本作“二”

一百五十八上17、18——18字、2字,此本分別爲17字、3字

下2,漠高帝——此本“漠”作“漢”。下文多如此,而不一一

下7,常作酉——此本“常”作“當”

一百六十一下4南安侯——此本“南”作“高”,非

一百六十五下2,史元年——“史”,此本不从“口”,从“曰”

一百六十六下16,漢表名僕點——點,此本不从“占”,从“日”,與百衲本同

一百六十七上20——此行無字,此本有,爲“塞 侯堅”

一百六十八上9,盗賊徵上——此本“上”作“止”,與《隸釋》同

一百七十一上10,月乏興——此本“乏”作“之”,百衲本同

一百七十二上8,若作右——此本“右”作“石”,非

一百七十三上5,與大將軍先定策——此本“先”作“光”,非

下16,二千三百戶——此本“二”作“三”,非

一百七十六下9,坐酊金免——此本“酊”作“酎”

一百七十七下8,劉憙——此本“憙”作“意”,非

一百七十八上12,侯拾——此本“拾”作“捨”,非

一百七十九上17,今侯係——此本“係”作“條”,非

下19,襄隄——此本“隄”作“陵”,非

一百八十上3,石建——此本“石”作“右”

上8,来央宮——此本“来”作“未”

上9,王巵——此本“王”作“玉”

一百八十二下右3,李光縉——《東方文化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補遺》有凌稚隆《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卷首一卷,李光縉增補。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載《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補史一卷》,原題“吳興凌稚隆輯校 溫陵李光縉增補”,並引《泉州府志》卷四十四:“光縉字宗謙,號衷一,晉江人,萬歷乙酉鄉薦第一。日研經史,及朝章民隱,以備經濟……”《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又有一李光縉,湘潭人,字雲枝,號華橋。

下右4疏房檖(豸貝)——此本其字作(豸頁)

下右10,乘輿——此本“輿”作“與”,非

一百八十三下右1,古拙字——此本“古”作“占”,非

下左6,疇作上——此本“上”作“止”

一百八十五上左9,說齋——“齋”作“齊”

下右10,從而譖之——“譖”作“讚”

下左3,石內史——“石”作“右”

下左8,乖舛——“乖”作“非”

一百八十七上右10,聞琴聲——“聞”作“間”,非

一百八十八上右2,尤加詳焉——“尤”作“九”,非

上右5,鼓城王正中詳註——據《中國人名大辭典》,王正中,保定人,崇禎進士,有《律書詳註》。鼓城,卽今晉縣。

上左1暈等刀鈞——“刀”作“力”

上左3,詔其吉凶——“其”作“具”

上左4,卽具類也——“具”作“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