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关于他人的痛苦《便捷生活下的人类内卷》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18:00
  • 310

苏珊桑塔格这本《关于他人的痛苦》是一本讲述人类阈值的书。它聚焦于战争摄影常常进入人们视线的场景——在别人正在遭受种种惨无人道、暗无天日、悲苦不幸、生离死别的痛苦时,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滑动手机,打开电视,点击鼠标,最多一键三连,点个“在看”或转发,一边看着今天的股市、中午的菜单,一边游览被诠释的所谓新闻影像,咂摸咂摸香气四溢的咖啡,旁观唏嘘一阵之后继续我们各自的生活。这些都倒逼战争摄影去更加贴近那些血肉模糊的画面,以换取人们注意力的短暂停留,而这种行为本身也让战争摄影与读者都变得更冷漠了,摄影师刻意安排照片中的各种元素,反复衡量它的轰动效应与消费价值,读者阈值不断提高,照片创造了多少同情,也就使多少同情萎缩。叙利亚库尔德三岁男童艾兰·库尔迪

而作为新闻消费者的我们,不管是多么有耐性、有正念、有同情心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除了对于外卖的等待时间还很敏感以外,我们的心已经越变越麻木了。追求更富戏剧性的影像不仅成为新闻摄影的动力,也成为综艺娱乐、网红自媒体的宗旨。我们身处的整个网络世界都成为一种以震撼作为主要消费刺激剂和价值来源的文化常态,煽情、夸张、刻奇、卖惨是一种新常态。我们在消费这些内容的同时也在被这些内容消费,我们是流量,是数据,是转化率,是广告主出价的影响因子,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容易流逝,我们的喜怒哀乐越来越成为模板化的配方。

在胶卷机还十分普及的年代,在按下快门之前,人们是十分慎重的:精心挑选拍摄地点、左右调试镜头角度、反复琢磨上镜姿势……在按下快门之后,还得小心胶卷曝光、拿到暗房冲洗。经过耐心的呵护和等待,照片才能最终成像,在去照相馆的路上就开始欢欣鼓舞,拿到装着照片的纸袋,内心更是忐忑不安又迫不及待。即便最后的成像上有红眼或者光斑,动作僵硬或者表情怪异,每一张照片至少都是认真的,从构思到诞生,整个过程都有仪式感的痕迹,抛开照片,照相这件事的过程本身也会成为日后一段值得回味的记忆。

如今使用胶片机变得因小众复古而显得小资,手机取而代之大行其道。人们毫不吝惜地按着快门,乐此不疲地拍着毫无新意的内容。令人惊奇和抱歉的是,一张张他们眼中的千姿百态却往往成为他人眼中的如出一辙,一张张精心调色P图的作品却往往成为他人随手的一个点赞已阅。

每次旅行归来,最满载而归的可能是存储空间,当我们闲下来开始挑选照片,点击删除的速度并不比按下快门更慢一些,大量图片便如流水般结束了自己虚拟形式的一生——既不再是最初的光影人物,也没成为最后的纸质相片。

与此相似的还有书写方式的变革。有时我会刻意戒断手机、电脑、网络,只留若干书本,试图借此恢复以前的读写能力,可发现不仅是阅读速度、阅读专注度和一性阅读量的大大下降,更糟糕的是提笔写字竟变得陌生和不适,每次想写一些东西,往往只开了头便半途而废,颇有提笔四顾心茫然之感,再细想追寻,似乎没有什么非写不可的理由和动力,遂搁置一旁作罢。后来再有什么想写,便连纸笔都不拿,只在脑子里排演一遍想想就算过了。想起王小波在小说里形容结婚之后***越来越有简约之势:最早他们把这件事叫做静脉注射,后来改为肌肉注射,现在已改称皮下注射了。这就是说,越扎越浅了。最后肯定连注射都不是,瞎摸两把就算了。我的小说写到最后肯定连热都不热。我实在是还没有遇到更为贴切的比喻。

但随着手机屏幕越来越大、键盘越来越舒适、输入法越来越人性化、网络越来越随处可及,写作又是变得格外快捷简单的。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常常制造大量字符,但基本写了一半就扔在草稿箱里。思维或跳跃或发散或断裂,信马由缰、不加思索,这样说颇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普鲁斯特。最后的感受很可能是,写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写。

由此可以推想,在龟甲兽骨碑鼎上刻字的先人,恶劣的环境、笨钝的工具、繁重的工作、短暂的寿命……这些看似不利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忍、思考更加深邃、用语更加凝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究炼字推敲和苦吟的诗人们,为我们奠定了使用文字的范式。随着废文言行白话,书面语口语化了,写作不再需要平仄变化和对仗压韵,变得更自由更容易了,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文的拖沓含混和白烂,好书越来越不容易甄别了。

科技昌明的确是使生活越发便捷了,可是我们一味便捷,节省下来许多时间难道是为了更无聊?就大多数人而言,兴趣爱好注定成为不了工作,生活便捷很可能带来的是浮躁、懒惰、不加思索、缺少判断、不负责任,而不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专注在别的更有意义的事上。我们漫无目的地批阅着刚刚看过的朋友圈,看两三秒就滑开的短视频,刷着1.5倍速还满是弹幕的综艺电视剧,一遍又一遍查看外卖骑手离我们的距离……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了,焦虑成了普遍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随着吃瓜剧情的不停反转也变得廉价而迅速。

“内卷”成了2020年的热词,信息与工具超饱合,效果却在不断递减,困在算法系统里的不仅仅只有外卖骑手,还有我们的心智。苏珊桑塔格让我们意识到,旁观他人的痛苦,旁观者自身其实也未得幸免。没有人是完全置身其外的孤岛,而在这场集体无意识的内卷当中,每一片雪花也都不无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