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张居正·火凤凰《60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45:00
  • 79

真有点不太敢写这篇读后感,怕自己的浅陋唐突了佳作,也怕有一天重读这本书时为自己今天的幼稚羞愧。

之所以要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张居正》这部书写得不好。

当然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原本抱着非常大的希望来看这书的,毕竟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从来都不怀疑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这应该是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第二也许是因为我一直都在读红楼梦,不自觉地拿两个对比,觉得比红楼梦还是差远了。

《张居正》一共四卷,分别是木兰歌、金缕曲、水龙吟和火凤凰。主要讲了万历年间一代名相张居正的传奇人生。平心而论,全书的故事性很强,情节引人入胜,叙述流畅,也算是长篇中的好作品(我说话的语气有点张狂了呵呵,其实在读《张居正》的时候,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新的长篇小说了,未必有资格评论什么),在情节和内容上基本可和《平凡的世界》比肩。但在语言表现和人物塑造上要差得远,是那种让人急于看完、但看完后不愿读第二遍的小说。

四卷中火凤凰那一卷写得尤其差,简直不符合逻辑,张居正死后发生的一切都过于突然,让人觉得不得要领,不知道为什么万历就会翻脸了,而且是那么彻底的清算,对人物心理的描述很不到位,缺乏过渡。

说到人物描写,我觉得是小说做的最不好的一点。不管是主人公张居正,还是高拱、李皇后、万历、冯保这些二号主角,总还是没有跳出脸谱化的套路,人物性格不丰满,即使有变化,却也过于生硬。

我也是最近才体会到像三国演义这类的书与红楼梦在人物描述上的巨大差别。红楼梦中,再美的女子也有缺陷——甚至都不是说是缺陷。人性本就复杂,作者客观一些,才能让读者在书中品出自己的味道,才能做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有人不喜欢宝钗的端庄中庸,有人不喜欢黛玉的孤傲无尘,有人不喜欢凤姐的泼辣弄权,可我喜欢宝钗的懂事,喜欢黛玉的真性情,喜欢凤姐的热诚可爱。这样丰满的塑造人物,才能让事件的推动顺理成章,才能给人最大的艺术享受和最深的震撼。

而三国演义不一样,它是为了广为流传的大众文学,所以重点放在情节的发展和场面的绘制上。三气周瑜,千里单骑,七擒孟获,何等的扣人心弦,血战长板,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何等的荡气回肠。但是有一样,所有的人物描写都是为情节和场面服务的,而并非以事写人。三国演义中唯一写得好的人物是曹操,虽然作者仍然没有回避自己的好恶,但确实是把他放在复杂的背景上来描写各方面的性格。其他的人物,包括诸葛亮在内,每个人的性格形象都是事先设定好的一个简单定义,程序设定if他是这样的性格,then会触发怎样的事件,不是有血有肉、复杂变化的真实的人,很单一,就像京剧中红脸就是忠勇,白脸就是奸恶。一方面,读者不用关心也无从得知一个人物的全貌,另一方面,作者本人对于自己塑造的人物也有着非常截然的道德评判。

扯远了呵呵。再说《张居正》它和《三国演义》是不可比的,因为作者最初就是要写小说。换句话讲,假如要把这部小说当作评书的话本,当然没有问题,但它是落实在纸上要给人看、让人琢磨的,而可读性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人物的塑造。

这部书中,张居正无疑是好人,丹心为国,不计较个人得失,可以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呵呵。作者其实还是想稍微兼顾一下另一面的性格的,可是却让人觉得很疑惑,他一直表现的威严庄重,克己复礼,怎么就会突然想起“包养”玉娘,一直以天下为己任,一点过渡都没有就开始打压异己、乱用私臣。最不可理解的是,书中他最终的结局并不是因为这些缺陷,而是因为他的成就,这并不是能让人信服的逻辑关系,也更加让我觉得书中写张居正的那些污点很莫名其妙。既不知道张居正怎么就会变“坏”了,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有写他变坏的文字。

冯保公公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了呵呵,干预国政,搜刮民财,贰心事主等等等,罄竹难书了呵呵

李太后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她被描述为一个有心计的女人,总体来说这个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就是有几个地方挺奇怪,比如她怎么就对张居正产生感情了(不是说他不可以对张居正产生感情呵呵,只是和上面一样,不知道这样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全书中还有很多这样游离于主线情节之外的文字,让原本可读性很强的事件发展显得有些拖沓),还有最后一卷中,就是因为万历结婚了、母子不在同一屋住了这样简单的原因,就使她一下子完全失去了对皇帝的控制,这也显得很突兀。

万历皇帝的性格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直依赖张居正、李皇后和冯保,这么多年来性格一点变化都没有,感觉他甚至就没有性格呵呵,第二阶段是张居正死后,就对他展开了狂风骤雨般的清算,所有政策全部大翻盘,不要冯保了,也不理李皇后了,呵呵,两个阶段之间几乎没有过渡,也不知道他的心理活动过程。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他倚重张居正那么多年,一直是真心的敬服,中间只有问张居正要国库银子自己花那次有些不愉快,之后又是一如既往。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对张居正把持朝政一直心怀不满,也没忿恨张居正充当“摄政王”的角色,他还骂别的内阁大臣不中用,不能像张先生那么好的辅佐他。这样的过程产生最终的结局简直不可想象。

其他小人物的塑造就更一般了,没有哪个给我留下特别鲜明的印象。

我一直想,如果《张居正》写五卷是不是会好一点,多出一本书的篇幅来大力描述一下张居正日渐飞扬跋扈越来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又越来越在生活作风和施政过程中犯错误,同时皇帝执掌政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却总也得不到实现,充分渲染一下他受到张居正、李皇后、冯保三重挟制的痛苦心情,再写他知道张居正的劣迹后很失望,慢慢觉得张先生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值得敬重,后来又知道了李皇后竟然喜欢上了张居正(这个不容易发现呵呵,偷看皇后的日记?^_^),就对这两个人都很不喜欢了。把宫内外的斗争也发展的激烈一些,比如很多正直的官员甚至舆论主流也开始不满张居正的做法(现在的书中虽然有一个人说了张居正任用私臣,又接着马上替他辩解了),张四维却有了取而代之的威望和实力,万事俱备之后张居正再死,这样人物的性格发展就会比较顺畅,情节也会连贯一些。我甚至怀疑小说原本就是五卷呵呵,看四卷的卷名,木兰歌、金缕曲、水龙吟和火凤凰,五行缺土啊

小说另一个让我很不爽的就是语言,文白夹杂,方言夹杂,人称代词都很奇怪,很多表述方法都是第一次看到。我现在手头没有书所以也举不出什么特殊的例子来,总之是一直别别扭扭,感觉作者语言功力不够强,或是因为作者写诗出身,过分追求语言的诗化美感,却疏忽了阅读的气韵通顺。

还是像前面说的,我并不怀疑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只是有些悲哀中国长篇小说的现状,这样在我看来只能算平庸的小说也能获得这个长篇小说的最高奖,是否说明我们这四年没有产生比它更好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读过的有第一届的《东方》,第三届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第五届的《尘埃落定》《长恨歌》和《茶人三部曲》,在内部来比,《张居正》和这些作品无疑是很有差距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