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爱因斯坦的梦《一本有趣的书:“爱因斯坦的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43:53
  • 88

一本有趣的书:“爱因斯坦的梦”

书是在几个月前就借给我的了,可是“佐贺的阿嬷'那本作为枕边书很轻松就看完还掉了。可是这本名字以爱因斯坦开头的书,给我一点压力:会不会像“时间简史”一样,虽然我觉得感兴趣,可就是读不下去呢?

去三沙时曾经就带过去想打发时间,结果一字未动。而最近,西班牙旅行笔记即将看完,而且作为枕边书也太惊心动魄了一些,势必影响脑皮层的休息。所以,这本蓝色封面的以爱因斯坦以梦为名的小书,每晚一段,终于看完。

这本书可以称为神奇之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不太像书,是它最大的特别之处。我现在有点想说说不出,无法表达的感觉。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曾有的。勉强说说看吧。

本书除了引子,插曲和尾声以外,每段皆以年月日标示,像极日记,但是日子从1905年4月14日开始,并不每日赘述,而是无规则地跳着日期写:4月14日,4月19日,之后是4月24日。插曲之前的最后一篇标的日期是1905年5月29日,而之后又以6月2日开始,直到尾声前的最后一篇6月28日。因为爱因斯坦在开篇就开始在思索时间相关的东西,所以,物理学的不太好的我猜想难道日期是一天天逼近他的伟大相对论发表的那一天吗。可是直至尾声,爱因斯坦交出自己的时间理论的手稿时,他居然是“觉得空落落的。他不想审阅专利,不想和贝索说话,也不想思考物理。他觉得空落落的,无聊地望着那点飞鸟、那片峰峦。”

难道在全文代替爱因斯坦用文字变换了这么多种对时间和人、人生、世界的关系的有趣描述后,爱因斯坦觉得参透时间对于一个活生生渺小的人而言全然没了意义,还不如当初不知道只是享受其中感受其中来得更有趣吗?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在它的每一个日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因为人和时间关系改变而情感、人生、心情甚至整个城市的运转都要变样跟着不同。当时间快速或缓慢,当时间不动或者间歇地走,当人们没有过去,或者没有未来的活着的可能性分析报告。而生活中场景的场景,人生中的阶段,每个人的悲欢离合也像被时间在焦片机的底片上永恒地凝固下来。

我读完了这本书,断断续续,又是持续不断,时而进度缓慢,时而又想快快翻过去看结局,看到可以会心一笑的段落,也有完全看不明白,看了等于没看的部分。终于完成它时,疑问和感受很多,难道,这是一本还得再读一遍才能读懂的书吗?

不过,有趣的是,在不得不写出很多疑问和感受的这篇读后感时,我好像又明白了一些东西。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像结尾爱因斯坦参透时间后觉得后悔了呢。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建议大家不如也跟我一样,体验那种陷入迷局里,沉浮其中,再出来边抖抖身上的水,边似懂非懂或者慢慢豁然开朗起来的感觉。

此外,关于书的中文译者黄纪苏,我也有特别的感觉。先是看到代序里说找他来翻译是件幸事,而且译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也因为过度投入而失眠兴奋。看译文先是觉得太古典化了,难道这样的主题非得如此。但是当习惯了整本书的节奏时,会觉得黄的这种简洁和古典功底的译法和时间在文中的特质很相称。引一段吧:

“一个棕色的烂桃从垃圾堆升起,搁在桌上变粉变硬,又放进口袋拎到食品店,摆上货架,然后拿去装筐,回到树上桃之夭夭。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倒行逆施。”

作者阿兰.莱特曼在自序中说他自己从孩子时代就喜欢并创作诗,所以“一直很注重语言、意向,以及词句韵律的使用”所以也不能确定能否在他的“词句所表达的语调与韵律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能否原汁原味的得以表达。所以,一直感觉黄的精炼、古典的押韵句法原来和原作者是相通的。

而看黄写的译后记也能对他更有了解,虽然通篇都是在介绍原作者和小说背景的。他说:

“在这部小说中,莱特曼信手拈来一些物理学上的说法,搭起三十个时间世界。平日惯见不见的现实摆到这些不寻常的布景前,变得异样的清晰夺目,冻结在读者心目中的各种尘世悲欢,也像遇到了春风,开始如诗如画地流淌。”

“这种解梦,就像身世派或索引派读《红楼梦》,不仅拘泥而且穿凿。用莱特曼自己的话说,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她跃入的,仍是人海。”

在他的感谢词中,他这么表达他的谢意:

“感谢申慧辉女士,使她带我结识了这部书,是这部书让我领略了一种情怀,是这种情怀不时提醒我做我愿意做的那类人————若是换一条别的什么因果链,这会儿正往股票交易所赶也说不定。也感谢黄觉女士,她当时不仅替我把译文校读了一遍,而且这些年来,常常和我聊起书中的情景。人生过午,只觉岁月如烟。没有亲情友情的时间,真空空如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