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正信的佛教《我做的书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42:32
  • 106

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

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间化的佛教。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 │

│ ┌离贪欲─清净┐ │

│ │ │ │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 │

└离邪见─正见┘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佛教相信,再过一个相当长远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十六亿年之后──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毁灭之前,那时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间出现,称为弥勒世尊。那时的人间,道德的建设,物质的建设,使得地球成为安乐的、庄严的、美化的、清净的、平整的、统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论在交通、住宅、衣服、饮食、池沼、园林、果木、花卉、好鸟、娱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丰富了、美化了、净化了;那时的人体高大,寿命绵长,相貌端严,精力充沛;世界是统一的,语文是统一的,思想也是统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生活在康乐之中。那时的人类,除了尚有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淫欲、饮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几乎是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已经迁移到了地球的人间。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佛陀放弃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却又强调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

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偏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无***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爱全人类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一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

政治,应该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属于人民,治权属于***。

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牙还牙以暴抑暴地从事战争。

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华严、涅槃、般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