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得上次看《夏洛的网》是在什么时候了,可是当初因夏洛对威尔伯的付出和爱的记忆碎片仍然残留在脑海之中。多年以后重温或者说是重读这本既写给大人也写给孩子的童话,或许由于生活历练的充实,或许在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变化。我仍然为夏洛所感动,但是,对于小老鼠坦普尔顿却有了另一番别样的理解。
坦普尔顿的第一次出场在第五章“孤独”中,他说:“玩?我简直不知道玩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他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大食鬼而不是个寻欢作乐的。这样的出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书中说是他是个诡计多端的机灵老鼠,可是在我初看来,觉得坦普尔顿是悲哀的:他不知玩为何物?那是不是意味着他的生活中缺乏某种必须的快乐呢?我带着好奇看完整本《夏洛的网》留给我的是对老鼠坦普尔顿的反思和同情。
或许大多书看了《夏洛的网》的读者都讨厌甚至厌恶坦普尔顿。的确,夏洛和坦普尔顿的形象是个极大的对比,老鼠坦普尔顿的所作所为彻底暴露了其自私、冷漠、固执、残忍的面目。这只令人反感得咬牙切齿的老鼠,眼见朋友的逝去,竟视若无睹、安之若素,似乎此事与其毫无瓜葛。可是,是什么让坦普尔顿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自私的老鼠?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老鼠终究是老鼠。诚然,我同意老鼠拥有其本能上缺憾卑劣的一面,可是《夏洛的网》这本风靡了五十年的童话书,相比一定有它经久不衰的现实性。
坦普尔顿的悲哀
我为坦普尔顿而悲哀和同情,因为长期不受别人的关心,不被大家信任而沦入孤独的境地,他有的只是他藏满垃圾的洞,有的只是一些为别人所唾弃不齿的“宝物”。我一直相信,环境的作用远远大于一个人本性对他的影响。它并不是一只简单的有某种不足的老鼠,而是一只在在环境的迫使下以至导致本质上产生严重缺陷的老鼠,而这些缺陷在第二十一章“最后一天”完全显现了出来,他最后对威尔伯的那段话给我的触动很大,他说:“我倒想知道,我帮了这么多忙,我得到过什么感谢呢?对老坦普尔顿一句好话都没有,只有毁谤、讥讽和冷言冷语。对老鼠一句好话都没有。……谁关心我坦普尔顿?”这是一种心底的呼喊,一种近似于歇斯底里的悲叹。他说他不愿意长生不老,“我是天生的大食鬼,从大吃大喝的乐趣中得到说不出的满足感。”坦普尔顿虽说为自己的满足感而活,但他始终活动于人群后,始终只能出现在黑夜而非白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坦普尔顿的真实
很奇怪,比起夏洛的无私,我更喜欢坦普尔顿的自私,因为它很真实。他被周围的人所排挤,每次都小心翼翼的出现在人群中,与他有利他在,于他无关他视而不见。的确,这很自私,但是我们都必须承认,人都是自私的。除了血缘的纽带,社会是靠利益联结在一起的。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回答“英国为什么跟美国那么紧”时他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朋友关系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千古不变。或许朋友关系说穿了是一种利益关系,是相同的利益促成了朋友关系,一旦利益发生冲突,朋友关系也就荡然无存了。很多时候我不愿相信这点,但是社会的残酷性就是会逼迫环境中的人接受一些本能不愿接受的东西。而自私的人性特点在坦普尔顿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山羊引诱了他“卑劣的本能”,利用了这一点让坦普尔顿去垃圾场找字,陪威尔伯去集市。坦普尔顿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很多读者也因此说他“觊觎他人物品,涎皮赖脸,死乞硬讨;如有微功于人,则唠唠叨叨,妄自表功。”相比而言,夏洛真的可以算是一个雷锋般的人物了。他为威尔伯做了太多,甚至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无私尽管很感动人,但是我并不认为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即使存在,他的悲哀也不比坦普尔顿少。我并不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而为自私辩护,我只是觉得一个意识不到自己生命个体存在的重要性的人,也未尝不是一种悲哀,他始终为别人而活,从未考虑过自己,那没有生命意识的他还能算是个完整的人么?
我之所以觉得坦普尔顿真实,并不完全着眼于他的自私。人同样是矛盾的集合体,通常一个人身上会表现出多种完全背道而驰的特点。坦普尔顿同样如此。他搜集的臭蛋熏跑了艾弗里救了夏洛,他借给威尔伯绳子让他结网,在颁奖的时候,他用牙齿使威尔伯惊醒。这或许也就是坦普尔顿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我想,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他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掂量是否对自己有利,但是他还是去那么做了。
和其他一些看过的读者一样坦普尔顿的形象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其广泛的现实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活得就是跟老鼠坦普尔顿一样,或者更差点,甚至还远不如它。他有着和小市民一样的自私,一样的那么容易被利用,一样的生活在自己给自己编订的利益之笼中。一样的悲哀一样的另人同情。我不知到为什么上海海派喜剧《老娘舅》剧组中,阿庆的人气远高于其他的演员。或许就是他表现出的小男人小市民的样子更真实,更贴近生活。那为什么就不能给予小老鼠坦普尔顿多一份的宽容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1:41:3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