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殡葬人手记《死者无所求,生者何所求》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41:13
  • 80

在百度上对托马斯林奇的《一个殡葬人的手记》进行搜索,出来满眼都是此书被宣传时的那个噱头: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这不足为怪。

提到死亡,大部分人都免不了内心惴惴的,也许因为恐惧,也许由于未知和神秘引发的好奇。而当生活越美好,人们就越要贪生怕死,而当人越是惧怕一件事情的到来,也就越试图去探明它。

但那些奔着灵异鬼怪,或者是血腥恐怖的人拿到此书后恐怕要感到深深的失望了,看不到血腥恐怖,玄疑宿命,连个诈尸还魂,鬼狐神怪之类的事也没有。它“徒有其表”的一张诡异封皮内只包裹了一些让人感伤也让人温暖的内容,因为,写此书的人,是一家“家族殡仪馆”的老板,一位丧葬师,但同时还是一位诗人。

想想看,尽管我们的身后事不为人知,死却可说是活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当生、老、病、死、种种生命状态接踵而至,我们不能回避其中任何一个,这一环环相扣的生命历程,我们不能漏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阅读此书的时候,总不禁被书里的一件又一件“小事”所打动。

半夜,林奇被电话铃声惊醒,这个电话是镇上洗衣店老板米罗的妻子打来的。半梦半醒间,林奇还想着要丢给米罗一枚硬币,要他等到上午再打电话过来!旋即清醒的意识到,米罗去世了!于是他马上风风火火地开着丧车奔去米罗家料理后事,清理遗体、涂油,及尽可能地细致,好让死者的未亡人感到塌实。死者已已,旁人唯一能做出的努力是要让生者得到些许的安慰。并且林奇所做的这一切,除了职责之外还出于一颗感激之心。多年前,当林奇的妻子抛下他和四个孩子独自离开,米罗曾经每周两次拉走林奇家里的所有脏衣服,并在每天的中午把干干净净的送回来。当林奇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就像一只手洗另外一只手,这算什么呢?

林奇在为他清洗,为他涂油,一下忙到大天亮的时候,心里一定也是在想,一只手洗另外一只手,有什么呢?

每每我在电视上看到遗体告别仪式的场面,现场总有挽联写着:音容宛在。我想这样写,是因为我们追念逝者,我们希望已逝的人可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尽管“死亡”扛着“game over”的大旗跳出来宣布那活生生的一切戛然而止,而生的意义决不会因为死亡的突然来袭就荡然无存。

“想开点吧,这不是她,这是一具躯壳罢了”。林奇曾见到一位牧师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安慰一位丧女的母亲,却险些被这位母亲的一记耳光打翻在地。

女孩才十几岁,就被白血病夺走了生命。母亲对牧师说,我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她才不是一副躯壳!现在,除非我另有话说,否则她就是我的女儿!

当死亡夺去我们至亲至爱的生命时,没有任何话语可以拿来缓解那如剜心割肉一般的疼痛。

悲伤就是悲伤,无须全盘否认,不需避重就轻,更不要转移视线。死去的女儿,即使她不再成长,不再有娇嫩的肌肤,不再有嫣红的双颊,不会再陪在母亲的身边,学着烤一个蛋糕,娇滴滴的喊一声:妈妈~ 但她依然是母亲心中的女儿,而永远不会只是变作了一副干巴巴的躯壳—一个上帝仅仅用来装灵魂的无关紧要的漂亮匣子。

怎么能否认逝者生前的身份?

怎么能不为死亡感到哀伤?

怎能不为一个鲜活生命的消亡感到难过?为他(她)弃我们而去,痛不欲生?

我们没有理由在任何情况下都编造一些箴言警句出来麻痹自己,那不会是万能的。

林奇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殡仪馆招揽生意,尽管他说现如今人们确实越来越提倡葬礼从简,越来越少有人愿意为此大为破费,并且在健康的时候就去关照到这些事情了。人们都乐于活在当下,活在新闻时事、贷款帐单里,要整日介忙不迭地四处奔波——既忙着辛苦奋斗也要忙着纵情享乐,这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匆忙的,死亡毕竟在遥远的未来,无暇也无须顾及。

书中还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在殡仪馆里,曾寄放了许多骨灰,自始至终亲人也不把他们取走。三番五次的发信函,打电话也不起作用后,林奇他们决定对寄放的骨灰每个月收取20元的费用,结果第二天,人们就像是开过集体动员大会一般,将各自寄放了许久的骨灰纷纷领回去了。

领到骨灰的人,什么反应都有。

有些人就像是从五金店买回什么东西,或从机场取到的行李,打开后备箱盖,咣的一下子将骨灰盒扔进去。

有一位老妇人,来领自己妹妹的骨灰,先是为自己外甥甥女的疏忽向林奇道歉,然后林奇看着她抱着骨灰盒,先是打开车的后备箱,再关上,打开后车座车门,又关上,最后打开副驾驶车门,把骨灰盒放在座位上小心的摆平放好,并为其系上安全带,然后才驾车离去。

而另有一位妇女,竟然抱着自己母亲的骨灰问林奇,这对她有什么用?

骨灰,在有些人眼里,就是骨灰已—是一捧灰烬,如果没有容器装它,风一吹就散,甚至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生命的意义我们也忍心让它轻易的随风而逝吗?如果别人的生命可以,那么自己的呢?而在有些人眼里,父亲却还依然是父亲,妈妈还是妈妈,妹妹还是妹妹,人虽然走了,爱还在,怀念和追思永远都在。

尽管林奇说,死者一无所求。但是,假如还活着的人如果不看重死亡,不重视逝者,就是不尊重生命,就是否定生的意义。毕竟活着,只是追求物质条件的丰富充足,沉溺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享乐里,然后等着哪天死亡突然来袭吗?

林奇记录并讲述死亡,是希望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死,到头来每个人都会轮上的事情,既稀松平常又神秘恐怖。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样才算活得有价值?我们要怎么样珍视生命且享受它?我们要如何接受并对待他人或自己的死亡?这些问题真就一钱不值吗?比保险单上的数字更不切实际吗?比一张违章罚款通知更不能让人焦虑起来吗?比预防一场洪水或台风更杞人忧天吗?

为什么我们不在百忙中抽空坐下来,就好好的想一想,讨论一下有关死亡的问题,即便答案众说纷纭,我想也将不会是一无所获。

而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正幸运且“幸福”的活着,毕竟死者一无所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