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幽灵之家幽灵之爱——从读《幽灵之家》到爱情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37:49
  • 76

当初是冲着“穿裙子的马尔克斯”这句话去读《幽灵之家》的,但通篇下来,其实里头能给人为之一动的片段并不多,也许是因为知识构成的不同,或者是阅读时心情的不一样,一直没能再读出“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的那种震撼感。而里面对于爱情的描写,也许是作者的刻意淡化,又或者是想表达爱情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的惨白无力,无论是开初的俏姑娘罗莎还是后来的明姑娘克拉腊和她的大女儿布兰卡,爱情对她们来说简直完全可以用“命运”二字概括。因为一个预言或者预感,因为孩提时代的一些嬉笑打闹,因为一次偶然的心悸,人一辈子的感情似乎就已经被死死地安排妥当了。爱情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弱小,当然,前提是如果前面所说那些能称得上是爱情。

《幽灵之家》描写得更多的是拉美那片土地上关切人民生存的东西,而很显然又或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爱情在那样的状态下是可有可无的。本来爱情就不是一种容易定义的东西,对于这么一种东西,在每天必须为温饱而费尽心思的时代,有谁会有这份精力去苦苦追寻?我想那些所谓是爱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原始需求披上了一层面纱罢了。

虽然我并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但却不得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的道德水平是和生产力挂钩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贫穷而堕落(至少理想状况下是这样),但在这个人品德高尚之前,他必定经过了一个不必挨饿的阶段。某些经典里那些从小挨饿却品德高尚的例子,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民粹主义罢了。如果贫穷能是人品德高尚,那么大家还是赶紧回到原始社会吧。

爱情这东西,既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肯定不是从来就有,也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那么到底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的。爱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立的东西,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爱情的定义有其特殊性,爱情是否已经出现,也由这个体自行判断。你觉得那是爱,那便真的成为了爱。我国早在《诗经》中便有了对爱情的描述,尽管正如前面所讲的,我觉得那些只不过是披上面纱的原始冲动、一种艺术处理后的好感,但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而言,那就已经是完完整整的爱情了。在封建社会那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如果没有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还会认为那里有爱情吗?一个陌生的人因为一些或许莫名其妙的原因便将与你共度余生,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然而就在这样的生活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存留下来的歌颂爱情的诗词曲颂,尽管这些所谓的爱情更多的与青楼和姬妾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当时的人们没有对爱情的觉悟的话,他们又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句?说到底,爱情只是一种感觉罢,这种感觉是人一出生就已经拥有的,分别只在于发现与未发现而已。

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我都觉得现代爱情绝对是西方的产物。自工业革命起,生产力日益发展,可人与人的关系却没有因为生产力的解放而变得亲密,彼此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人变得孤独起来。而人是一种群居生物,他的社会性驱使着他去寻找一种能帮助解除孤独感的东西,于是现代的爱情产生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定义出来了。抛开那些生理的原始的原因,人为了驱除心里的孤独感而苦苦追寻自己的另一半,如同某个童话所讲的那样:两只刺猬为了驱寒而聚在一起,希望靠着彼此的体温相互温暖。但是结果这种东西,往往是很难控制的。

在中国,爱情从战乱时代的稀缺,经过狂热时代的扭曲和改革开放的萌发,到现在已经是一种泛滥阶段了。也许是那万恶的唯经济论,也许是那商业化的抄作,爱情已经被摧残得遍体鳞伤,更多地沦落为一种纯粹生理上的感受。一部分人为爱呼喊为爱痛心疾首,一部分人为爱默默追寻不堪其苦,还有一部分人沉没于物欲横流却不知爱为何物。爱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东西?

我太年轻了,却又太老了。爱情离我很近,很远。

此刻,爱情于我只是一种帮助驱除孤独寂寞的东西。因为孤独所以两个人走在一起,因为寂寞所以两个人相依相偎。敢于拒绝爱情的人,大概只有两种罢:要么是不会感到孤独,要么是已经强大到足以承受那份孤独。

我不知道我是哪一种,又或者,其实两种都不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