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热力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36:30
  • 80

【读品】罗豫/文

作为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狂热分子》一书的引进,比及同题材赫赫有名的《乌合之众》似乎晚了很多。不过作者的传奇经历,却让人忍不住对他的观点多几分信赖。埃里克·霍弗父母早逝,7岁时莫名其妙地失明,15岁时又毫无原因地复明,至此养成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习惯,但却从没有机会上学。法国散文家蒙田对他影响最大,他的生活却与蒙田贵族式的衣食无忧形成鲜明对比。霍弗长期在贫民窟居住,过了近十年流浪零工的生活,40岁时成为一名码头搬运工。62岁时虽成为加州伯利大学高级研究员,但仍未离开码头工人岗位,被誉为“码头工人哲学家”。他的很多思想在码头工作中产生,论述方式又像极了蒙田和帕斯卡尔,故而他的这本代表作《狂热分子》,也有了“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这一副标题。

在霍弗眼里,古往今来的群众运动,无论打着怎样的旗号,它们吸引到的都是同一类人。许多你死我活的群众运动,参与者使用的口号可能水火不容,他们彼此的性格和运动的“热力学”却大同小异:“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赴死,其实他们说不定都是为同一件事情而死。”优秀人才固然是社会的塑型者,但群众运动的中坚,往往是失败者、畸零人、被遗弃被排斥的人——“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

至于为什么失意者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霍弗指出,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作一个勉强保持平衡的天平,只要这种平衡对他有利,他就不会去扰乱它。但失意者却喜欢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世界,并乐意看到世界的急遽改变。无能、虚荣和自私也是投身群众运动的重要原因。管不了自己事的人,往往喜欢去管别人的事;而投身一项神圣的事业,可以挽救卑微的自我:“在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换成无私的生活以后,我们会得到的自尊是庞大的。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历史上重大的群众运动中,领导者常常对狂热分子的心理学了如指掌。他们为霍弗的观点提供了例证。比如,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他引用了希特勒在被问道有没有考虑过要把犹太人全部消灭时的回答:“没有……那样我们势必得另外创造一个犹太人。要紧的是有一个具体的敌人,而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敌人。”而1932年,日本使团造访柏林研究纳粹运动时也表示:“真是了不起。但愿我们在日本也能有类似的运动,只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日本并没有犹太人。”

仇恨、怀疑、愤怒和罪疚意识也常常是运动领导人争夺的战略高地,人类的种种负面情绪,往往成为群众运动的柴薪。在霍弗笔下,群众运动呈现出一副与以往印象迥异的面貌:口号、理念和信仰的内容,远远不如群众的情绪和领导人的煽动能力重要。

《狂热分子》虽章节分明,本质上依旧是蒙田式不涉体系的文风。霍弗关于群众运动的诸多思考,总体上并不进行价值判断,但在细微之处依然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臧否。霍弗认为,良性的群众运动应当迅速实现具体目标后结束其积极阶段。宗教改革、清教徒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都是这方面的例子。甘地则是霍弗推崇的优秀群众运动领导人的典型,因为甘地“不仅懂得如何发动一个群众运动,还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其积极阶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