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历史与现实之间《教育传统何以现代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35:25
  • 102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要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这是一个恒久常新的命题。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建设社会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关系到方方面面。人们也不断的认识到现代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的放在了那些发达的国家上面,期望可以借助某种理论或者说某种实践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样的一种思潮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这些促进更多的表现在物质的层面上。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家,其精神上的文明更多的要依赖人们对传统的理解和继承。

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文社会学界普遍将现代性理想定格于自由主义的价值诉求,而支撑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中国社会如何才能很好地实现现代性目标的焦虑。最初人们是从“西方/中国”、“现代/传统”的两分展开话语建构,但是这样一种语境,中国文化习惯性地被处理成了澄清西方文化特性的他者。很明显,最初的理论探索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伪问题”。学者开始呼吁“在中国发现历史”,关于中国的描述能更“细致化”和接近中国的“人情”。用柯文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不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里,而是在中国本身的社会生活中。在这样一种话语转换的情境下,形成了两种理论趋向,一种是“将中国问题置于全球化的历史视野中考虑;另一种探索则是立足于中国“地方经验”的文化叙事。在教育的领域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种从宏大的文化字眼到如何“细致化”的过程。中国教育的文化探索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与冲突,甚或有学者提出教育学要勾勒现实主义的文化探索视野就必须把自赫尔巴特以来的思考习惯——伦理目的、心理学方法——“终结”掉。中国教育史也从不同的视角,以求更细致的描述出中国教育的内涵和文化谱系。这些探索都是对中国本土教育学体系的构建的有益尝试。

“中国教育”概念的提出,对中国教育的现状的探索,建构与赫尔巴特或杜威齐名的本土教育学体系,都必须以理解中国教育历史内涵为基础的。《历史与现实之间》这本书就是对中国教育历史内涵的系统梳理。采用多学科的视角揭示——中国教育传统内在的文化精神和生命情怀、人文与社会谱系、中国教育传统的社会心理积淀及其表现,“非正式”教育形式等——中国教育传统人文塑造机制及其历史社会文化关系。

反思和分析中国教育传统的诸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构经验,能进一步的揭示中国教育传统在现代的命运。现代教育如何处理教育传统?以何种方式处理?注意到教育传统的哪些方面?这些注意又源于何处?诸如此类的问题。

《历史与现实之间》开篇就论述了什么是传统?传统教育和教育传统是什么?如何认识教育传统?就人类历史而言,传统和现代都不能脱离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传统是需要肯定、接受、培养。它内在于现代性本身中,属于现实。因此,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决定性的自然过程和一个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中国传统教育是指成为历史实体的实际,是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渊源,而教育传统则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教育动态和趋势。对教育传统的认识,书中从国外和国内两种角度进行阐述。国外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强调中国教育传统具有落后性、保守性和与现代社会的不相容性;另一种以美国学者狄百瑞为代表的认为中国教育传统不仅具有现代性,还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国内的学者从教育目的、价值观念、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等几个主要维度对中国教育传统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这些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书中从人文生态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教育传统的形成和及其基本的主体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的根本特质。从社会存在生态、文化精神生态、主体结构生态分析论述,书中给出一个结论:中国教育传统是以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核心为主体而组成的一个稳定的精神流程,它以个体的生命关怀为出发点,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为基本旨趣,以立人达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格陶冶为核心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平衡的深层文化机制,对于中华民族表面上看起来谦和平易、安贫乐道,而在深层次上却博大深沉、积极进取的独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26)。

现代性语境中的教育传统的理解,首先要对现代性的文化语境进行分析。现代性是什么?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西方,现代性的探讨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性问题有哪些?都必须我们作出解答。现代性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在西方,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书中也从时间观念、人性倾向、生活原则、主体精神等四个维度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了大致的勾画。认为,中西方的教育传统都确信人性可以借助教育得以改善,不过中国教育传统关注德行的修养,西方的教育传统是关注知性的探求。二者最大的差别自爱时间的观念上,中国教育传统注目过去,二西方教育现代性则将目光移向未来。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性问题,书中探讨了现代性起点问题、历史分析和现实探讨。这个也这本最出彩之一。

其后,对道德教育传统的理论建构和现代意义进行阐述。文化精神上表现出功利主义的膨胀、道德理想的失落;精神重建的路向:儒家和道家教育传统的理论建构;道德教育传统现代性转化:传统道德的现代性表现、新儒家的转化、如何理解传统道德精神。可以上,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是整本书的一个理论的框架。接下的像从民间社会教育心理传统、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教育现代化的探索、民主化和国际化都是在这样一个基石上面进行的佐证和探索。在这个意义上面说,值得我们细读的就是前面两章。但是,书中从教育心理传统和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对教育传统的论述别开生面,提供了历史的反思视野与经验参照,是种开拓性、创新性的理论探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