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包在纸里的火《报纸与报应》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17:50
  • 338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认为它很有意思。《包在纸里的火》,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当合上书的时候,我承认,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它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看的《新闻界》,如果说朱华祥是横向的描述了报纸和报人是如何巧妙地与真理部博弈的话,那么云飞扬就是纵向的剖析了在市场中一份报纸和一群报人的成长兴衰。

作者用福柯式的笔法向我们层层剖析了媒体内部的权力、良知和“潜规则”。在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切都会有报应的”。而整个故事也应验了这句话,所有弱者最后都得到了帮助,所有“潜规则”过的记者都得到了审判,虽然有些只是道义上的。

从某些程度来说,它比《新闻界》好看,因为它的人物更真实。在那个虚构的报社中,从总编辑到部门主任再到普通记者,大家似乎都走着一条相似的路——从初出茅庐的年少轻狂到人过中年的心机重重再到最后的圆滑世故,这就像一条“记者堕落论”一样,在他们身上百试不爽。

就像书中的萧原说过的,在媒体中通常存在着三种人。第一种人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他们执着地追求着新闻理想,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新闻才成为了一项受人尊重的职业,不过他们通常也是最孤独的。

第二种人无所谓喜不喜欢这个职业,在他们眼中,记者只是一个赖以谋生的职业。他们不关心什么“新闻理想”,他们在报社中是“沉默的大多数”。

第三种人很喜欢这个职业,但是他们同样不关心“新闻理想”,他们看中的只是报社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权力和光环,他们是把新闻看成了生意场上的资本,他们在用新闻“做生意”。这些人通常在报社中最积极,因为他们要争取最大的“话语权”。

其实报纸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它一方面承担着公共事务,比如向公众传递信息,代表公众公众进行舆论监督。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企业,和所有企业一样以盈利为做大目标,遵循着“二度贩卖”理论——把新闻卖给读者,再把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靠广告费养活记者编辑。这是媒体中永恒的一组矛盾,这组矛盾或许连一些总编社长都无法处理得当,更何况涉世未深的记者编辑。

几乎所有的记者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都有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像大学老师讲的那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他们在承担着社会道义的同时却游离在社会主流之外,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未来还不确定,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做事难免乱了分寸。当失望的情绪蔓延在生活的空气中时,他们就难免受一些“潜规则”的影响,做一些原来根本不屑也不敢做的事情。就这样,一个记者就从第一种人变成了第二种人,甚至堕落成了第三种人。

我们尊重第一种人,但是我们也没有权力去指责第二种人。毕竟这种人在任何行业中都存在,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媒体这个行业承担了太多的道义和公平。

就像作者在全书的最后说“所以,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当过记者、正在当记者和准备当记者的人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