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Schnaufer《那么近,那么远……》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17:41
  • 68

这本书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一来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正品原版外文书;二来这本书引发的不仅是对施瑙费尔、还有对夜战部队的情有独钟。

很值得,在小施身上花多少都值,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感情的作用,撇下个人感情客观来看这本书,也堪称经典之作。不仅是施瑙费尔,还有描写其他王牌,甚至连德国夜间空战部队战术演变装备发展、整个英德夜战历史都在书中有客观而详细的叙述(真是不易,当然也要考虑到小施本身能扒拉的东西着实有限,而H大叔还没有维姆那样BT的琐碎精神= =)。作者本身就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领航员,战争中曾被德国夜战飞行员击落过,战后成为有世界性声誉的军事作家。

看过他写的关于夜间空战的书籍,我喜欢他的写作态度——公正、不偏不倚,他的观点是夜战中英国轰炸机部队机组成员和德国夜战飞行员都没有过错。

不过单独看这本传记,我实在很好奇他究竟是抱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施瑙费尔的。

传记中的施瑙费尔简直就是为了‘理想’一词而描绘出来的图画。作者为了写传记做了非常周到的事前准备,采访了许多熟识施瑙费尔的人,有他的同学有他的同事,这些人谈论起海因茨•施瑙费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发表对他的看法时没有一个人说一星半点不好的话。他们的观点叠加后归纳如下:海因茨是一个忠诚的伙伴,他时刻准备着帮助别人。他的成就是他极高的天分与安静从容的个性的结果。与许多获得了高位勋章的军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朴实的人格,因此他在部下中格外受欢迎也就不足以为奇。从政治上讲施瑙费尔是中立的,尽管他在纳粹专门开设的学校里接受的是第三帝国的精英教育。事实上他之所以参加纳波拉,接受那里的教育,并不是因为政治态度。施瑙费尔的智力决定了普通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他,而纳波拉以给智力超常的男孩提供高规格的教育出名,至于随着这种高规格教育附带的政治教育,毕竟是可以一个耳朵听另一个耳朵过。他一直保持着他的基本原则,那是基于自由开明的民族观之上。

除去对自己弟弟保护过甚以外,还真没找出他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

很完美,完美到让人无法真正接近。

直到现在海因茨•施瑙费尔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依然不清楚。越了解他就越迷惑——这个完美到让人山高仰止的形象,真是真实的他么?他总是个人,是人就有缺点、阴暗面。

和朋友谈论起这本传记时,朋友说是不是那些认识他的人都有所隐瞒,出于对他的感情而把他的阴暗面隐瞒起来?

我不想说那些认识他的人都在护着他、都想让大家知道他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从而刻意隐瞒一些不好的地方,或许是他隐藏得太好,或许是他用意志力压抑住所有的负面情感和心中阴暗。

我总会想要叹息,叹息他似乎没有童年,一出场就稳健持重,与六岁年纪全然不符。

“他不是唯一一个最聪明的孩子,但他却一直都是最出色的学生。他从不与人争吵,但看到同学之间矛盾激化时,他总会尽一切努力居中调解并且总能成功地使大家重归于好。这些优点让他不仅得到同学们的拥戴也使老师们对他另眼相看。”

这是施瑙费尔小学同学的回忆。从此时开始,施瑙费尔的形象便定格在一个聪慧温和的领导者上面。少年时的兰特,也会跟同学打架,也会在姑母看他是否在与同学一起学习时慌忙藏起扑克牌;威廷根施坦因的少年时代更是让家长老师都很头疼的能折腾。但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活生生的男孩子,而不是所有父母理想中孩子的公式化完美模板。

六岁、十七岁、二十二岁、二十八岁,小学生、纳波拉学员、钻石王牌飞行员、成功商人,岁月流过,他身份转换多次,但别人谈起他时的评价从未变过,永远一成不变的‘亲切大度正直慷慨’

不过,和他关系比较近的人却也都提到了一点:尽管他对待任何人都非常温和亲近,但他却又从不跟谁过分亲密。

从不与谁过分亲密……

可以接近,容易接近,但无论多接近却总有一点点的距离致使永远无法触及

想要看他的内心世界是个妄想吧。夜间空战前三名中其他两位,同样是亡故多年后出了传记,不同的是,无论兰特也好威廷根施坦因也好,传记中都有他们写下的大量信件,尽管他们已经死去,可通过他们在信中流露的心声依然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波动听到他们的灵魂呼喊。但施瑙费尔……无论是《Ace of Diamonds 》还是《Nachtsprook Van Sint-Truiden》都见不到他写的信。

难道他从不写信给家人朋友?我总是忍不住猜测难道他写的那些信中有什么不可对外公开的事?

欣奇克里夫在传记开始前感谢的人中有施瑙费尔的妹夫和妹妹,按说拿到施瑙费尔的家信应该不难吧?还是人家不肯给?如果是不肯给的话难道作者心里没有疑惑过?为什么在传记中丝毫没有表达出来?

又或许就算是写给家人的信,也看不见他敞开的心扉。

欣奇克利夫提到施瑙费尔的父母从不以纪律去要求孩子,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关系到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看得出阿尔弗雷德和玛莎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要重视家庭和亲人,要担负起对家族的责任。作为长子,海因茨•施瑙费尔想必从幼年时就被教导要爱护弟妹,要有兄长的样子——完美的兄长和领导者——人们如此期待他,他也如被期待的那样成了别人希望看到的模样。

父亲亡故后十八岁的他就在心理上把父亲和兄长的责任一起担负起来了吧,他的弟弟妹妹可以有不安,他的母亲也可以有不安,但他不可以有,他是家庭的基石。

基石可以脆弱吗……

看他总是以清醒冷静的稳健形象示人,看得我都习惯了,看到他二弟曼弗雷德在他眼前被击落生死不明他差点崩溃时,都觉得那不是他——整整两个小时翻来覆去只会说一句‘都是我的错,我该怎么向妈妈说’

那时候,他已经是NJG4指挥官,指挥者数千名部下,要为数千人的性命负责。

然而看着差点崩溃的他这时我才有他确实是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的实际感。

人们期待他成为一个随时随地都准备帮助他人的人,他便如人们期待的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可他对别人好,别人并不见得领情

他把自己的飞机让给飞机出了故障的部下,那位飞行员战后提到这事时说那次作战飞行自己飞的心惊胆战,因为飞机不是自己的自己不熟悉;战后他让以前的同事来自己公司工作,有位前部下说自己当时又不想放弃学业又不愿拒绝他的好意,就拖啊拖啊, 拖到他死自己也就从犹豫不决中解脱了(看到解脱这个词时真有扁人的冲动-_-#)。

玛莎不是个会做生意的人,施瑙费尔从母亲手中接过家族生意时,生意已经到了绝境。他不想做商人又如何?他想做飞行员,可德国空军已经不复存在,而欧洲没有任何一家民航会给一个前第三帝国王牌工作。想去南美继续做个飞行员,大概是他唯一为自己做的打算。因为家族生意的压力他只能挤出两天时间去瑞士的那些南美大使馆,他等不起慢腾腾的官方批示下来而非法越境,格瑞纳回忆他们因非法越境被关起来得那半年中,施瑙费尔非常焦躁不安——苦笑,为了节省几天他付出的代价是半年,半年里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还是家人?

彼得•欣奇克利夫认为施瑙费尔在战时献身于作为一个军官和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责任,其他一切都抛诸脑后。然后,当战争结束,他把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家庭,因为他感觉到在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自己必须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作为平民时,这个责任让他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正如他作为军人时为为自己的职务献身一样。

责任、责任、责任……

他会不会有时也觉得累?

欣奇克利夫在《Ace of Diamonds 》中不止一次质疑施瑙费尔的完美人格——太完美了,人不可能如此完美。

然而欣大叔虽然不遗余力地打破关于施瑙费尔战场生涯的神话,却又非常推崇施瑙费尔——无论为人还是战绩。施瑙费尔战后做了商人,当时在德国黑市现象普遍,而且在那段时期那种环境下,很多商人做过不能放到台面上说的阴暗事,可施瑙费尔呢,欣大叔说施瑙费尔绝对没做过一丁点不能见光的事,说他对个人道德标准要求极高,正直之极,他的成功完全是他的领导才能人际交往中的魅力以及好运气带来的。欣奇克利夫不容质疑的决绝口气甚至让我觉得或许这位前英军轰炸机领航员无意识中便也将施瑙费尔作为一个完美存在来描写了。

他真是个宠儿,太多太多人爱他,无论家人、朋友还是以前的敌人。九十年代初有年轻人抗议卡尔夫以一个第三帝国飞行员的名字命名街道,后果颇为可观,甚至连教士都出来驳斥抗议者。

海因茨•施瑙费尔,我仔细看过他从生到死的二十八年,我看见一个完美的战士、完美的领导者、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兄长、完美的儿子……完美得我现在想起这个词就犯晕,然而我却没有触摸到他的内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