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恶童日记《回归文本阅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16:12
  • 320

波德莱尔穿过梅毒和***告诉我们,当我们说着“真善美”的时候,其实不真不善不美。真的东西其实不善。自然是恶的,但自然是美的,所谓善的东西是人造的。当美的欲念在燃烧,生灵涂炭的废墟也可以是审美的天堂。这套理论趋之者众。以前出《发条橙》,现在有《恶童日记》。

看来看去,作品对战争扭曲人性的控诉,不过是弱化观念冲击力的一种策略。作者看起来是很沉醉于颠覆传统审美观念下的那种纯真美好少年形象的过程。

一个被战争屠戮的国家,双胞胎兄弟被母亲送到乡下边境处的外婆家。他们从此跟一个肮脏丑陋又是个杀人犯的外婆住在一起,通过相互打骂练习禁食偷盗百科全书等各种没人性的手段,有步骤,策略统统能高度服务战略,学习生存法则,在纯理性纯动物性的规则里成长。可怕地成长。刚才是同性恋军官抱这两个美少年在自己腿上磨蹭的时候,他们写到“在我们坐的下面,也就是军官的两腿间,一股热气流过”。末尾写小兔子的死亡的时候,他们知道怎么称呼这股“热气流”了:“她张开的两腿间有一堆血和***”。刚开始描写男女之事,尽管两男孩刻意剔除了感***彩,但字里行间还是张扬起来一个莫名其妙的表情,后面再描写,下笔都是满满的笃定和熟谙。

我简直被这种不可思议但是又绝对自然的叙述迷倒了。真正伟大的作家就是在不可能性中创造令人完全信服的可能性。那么残酷,那么鬼魅,但是这一切似乎跟他们毫无瓜葛,他们有无穷的勇气和理智在这个本质性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他们敲诈神父,勒索鞋匠,帮助“解脱”外婆。母亲带着新的小娃娃来找他们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拒绝跟随,最后导致母亲被流弹击中身体开花。他们毫无恐惧和内疚地埋葬了母亲和异父小妹妹的尸体,用最没人性的行为人性化地谴责了母亲对上前线的父亲的背叛。而他们父亲呢,他们设计帮助父亲越过机关重重的边界,结果让父亲死在地雷带里,他“踏过父亲毫无生气的身体”跑到另一个国家去。他们很肯定地写到“是的,有一个办法可以通过边界,就是叫某个人走在前面”。

在这惊世骇俗面前没有一点愕然和犹豫。更没有批判,起码一点也看不出来。

只要符合规则和理性,他们就能活下去。而活下去,似乎就是他们所有的唯一的目的。不禁想起叔本华的《作为意志的表现的世界》,两兄弟是几乎最好的诠释。他们没有撒娇要爱要呵护要陪伴,即使他们是最最分不开的两个人。其实几乎是一个人。

全书最迷人的一个地方,是这本书的叙述主题,从始至终都是“我们”。这在小说中,是从未所见的。他们作为双胞胎,但是不是独立的两个人,小时候一分开就会昏倒。他们只有一个大脑,只是同一个主体,两人互为镜像,好像另一个人完全可以不存在。他们的叙述一直是我们做什么,我们说什么,即使说到我们中的一个怎样,另一个怎样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分开为两个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是互换的。“怎么可以这样?”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带着这个疑问,觉得特刺激特不可思议。我坚信后面,作者一定会在这个叙事主体上玩花招,从这个“我们”中,一个真正的独立的“我”最终会浮现出来,闪烁着灿烂的人文主义的光芒。我甚至猜测,作者会赋予两个“我”完全不同的命运,造成最强烈的冲击。我安奈不住,看到中间的时候,就直接翻到最后一章看结局了。结局是“踏过爸爸毫无生气的身体,我们其中的一个人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另一个留下来的人,就回到外婆家。”

还是我们。还是只有同一个主体。这个“我们”为了生存,战胜了万物禁忌,战胜了人间炼狱,最终甚胜了自己。他们作为从始至终的同一主体分开了,全书以彼此跟另一个自己分离终结。

拍案叫绝。

太强大了。分裂之后,继续生存。

期待阅读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的第二部第三部:《二人证据》《第三谎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