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危机与转型《转型才是最大的危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15:31
  • 20

如果倒推回几年前,在国内财经媒体上亮相最多的可能是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狂飙突进不断加速的时候,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想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人们除了想了解那些能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资讯,还想分享成功人士财富人生中的经验与阅历,哪怕是出于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私窥视心理。可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对企业家的顶礼膜拜瞬间退潮。危机让许多过去鲜有发言机会的人获得了话语权。我们并不缺乏各式各样的评论者,然而我们仍然缺少客观冷静的思想者;我们并不缺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判与责难,然而我们仍然缺少兼具深刻性和建设性的探讨与分析。

《中国经营报》的“思想者”栏目长期坚持用大篇幅对知名学者进行深度访谈,系统树立并传达理性的声音,代表了财经媒体办刊的一种高雅品位和严肃态度。正如著名金融学家黄明教授所言,在目前形势下这类栏目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近年来在经济杠杆的驱动下,大批猎奇探秘式、耸人听闻的“经济”著作纷纷摆上架头,而且成为了书籍销售排行榜上的常客,它们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反智主义倾向经由网络的无穷放大,形成了对正规学者的蔑视甚至敌视,后者如不能随波逐流就会被斥责为扭曲成贬义的所谓“精英”。部分出版社的某些做法,正在破坏经济著作出版和阅读生态,毁掉读者阅读严肃著作的能力。

危机与转型无疑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两大主题,但当危机症候萦绕着社会舆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忘记,中国仍然是一个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和经济体。中华文字是奇妙的,“危中有机”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诠释,但不免带有一些文字游戏的色彩。当然这个文字游戏多少还是有提振信心的作用,但如果这“机”没有被正确理解为“转型之机”,那么到头来恐怕只会沦落为短期行为。反过来说“机中同样有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道理。金融危机终将过去,经济社会的转型却可能长期徘徊不前,后者才是关乎国家根本的最大危机。从这个意义来说,转型问题远比危机问题重要得多,也更容易触碰到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敏感点。《危机与转型》将大部分的篇幅用在了转型问题上,这也反映了思想者们的学术兴趣和思考重点。

危机是普罗大众都可以理解的语汇。相对而言,转型则是颇有点学究气的语汇,进入政治语境后又沾上了官气。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现代化,手段则是继续推进改革。危机并不只是经济和金融的危机,转型过程中隐藏着陷阱与死胡同,改革危机和现代性危机也会存在。《危机与转型》顺着这一逻辑,将采访的学者从经济学界转移到了更广泛的学界,因此像葛剑雄、资中筠等人文社会领域的学者赫然出现在目录中就毫不奇怪了,而文贯中、黄有光这样标准的经济学者也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他们的观点和言论使“思想者”栏目在见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了些许人文关怀,同时也赋予《危机与转型》从社会变迁来理解经济变迁的思维方式。

《危机与转型》不是思想者们的言论集,记者们不仅通过问答形式,向读者引介着思想者们对具体问题的看法,还通过人物素描的方式用文字展现了思想者们的形象、气质、品格。作为读者,我们不仅仅关心思想者们的理论观点和现实判断,还关心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的过程。实际上,求学和治学经历奠定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丰富的阅历使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理解的那种象牙塔内的学问家,在融会贯通之后能够以平实朴素的自然语言来表达复杂艰深的学术问题,在海外的经历使他们能够真正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中国的道路。无论是思想者本身还是他们的学术,都是与时俱进的,一个有前途的社会和一个有希望的学界将会不停地创造着思想者。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5日读书副刊)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e7a/4913f5.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