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周作人先生的《苦茶随笔》,犹如真的在品一杯真正的苦茶。
茶一直以清苦为美。我想“苦茶随笔”这四个字包含了先生对于茶,对于人生的一种清醒的思考。周作人先生的文章给人以一种艺术的清新感。如茶给人的感觉亦不腻。不过这杯“茶”却是不太好“品”,让我这个不太懂“茶道”的小辈花费了一些时日才略略领会到所谓的“品茶”的意境。感受到了一些仙骨之气。记得一位智者说过品茶的时候要将自己的意识融入茶中再饮。于是我读先生的这本书时也小心地如此行。整理好了自己的心境,再投入自己的意识,一饮,再饮,回味无穷。
茶禅讲究悟,恬淡清净。小品文《骨董小记》正是先生对古玩之类的物品之悟。“古玩的价值,其一是古,其二是稀,其三是贵。”这是先生对古玩价值的精辟定义。先生钟情古玩,赏古玩如品茶者,从中悟出了些什么。“宗教家派的复古家,古之所以可贵者便因其与理想的天国相近;科学派的考古家,能够在这些遗物上窥见古时生活的一瞥。”各人各有钟情古玩的原因,正如各人各有钟情于茶的原因,窥见了古时生活,看见了理想天国的轮廓,于是越发执着,执着于自己所悟,于是便能悟出更多。
茶亦是论口喝的,于是品这本《苦茶随笔》也是一口一口地喝。想到中国与日本都讲究茶道,从来不轻易大口大口的喝,乃是经过多道工序以后,一赏二闻三啜。这本散文集中,先生亦有抛弃民族偏狭之见,对日本作出可观点概述的《日本管窥》。其心态淡定,沉稳,独具慧眼。“大抵在本国因为密切关系的缘故,往往多所责望,感到许多不满意处……结果将无论什么事情都看得非常奇怪……又未免过于吹毛求疵以至幸灾乐祸……”这小段话忽然让我想起了几十年来一直都存在的一群特殊的人——中国愤青。现在“愤青”二字专门被用来指对于日本有着强烈不满的人。这几年就掀起一阵阵的“拒日”狂潮。自己身边也不少抵制日货的同学。的确,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我们,国耻我们当然不能忘,但是愤青们的举止也太过片面。正是先生说的“为个人主义,无公民的责任”“过于吹毛求疵以致幸灾乐祸”。我想先生在这里是批评一些有过于激烈行为的人。当然先生也说“日本人是单纯质直的国民,有他的好性质,但也有缺点,狭隘,暴躁。”我觉得像先生一样辨正地看问题才是最好的。中日话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个人无法说清。但“去其精华”以及“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口号还是不错的。很难想象处于当时那种XXXXX时代的周作人先生居然可以比中日和平建交几十年后的新时代的人更加平静,更加淡定。如同品茶平多了的人,性情也就在泡茶喝茶之中改变了。这种为人的清爽,颇有仙风道骨的气概。
茶色人生的节奏细密而碎,看上去缓慢,但是因为是一种不间断的循环,其实是不慢的。一直很羡慕这种从容不迫。如果真的大大地“茶兴满天涯”,大家都有茶的精神,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篇散文集中先生的睿智之见时常让人感受到共鸣的力量。比如说到先生自己中年丧友的“中年丧友事很可悲的事,有如古书,少一部就少一部”。“说起来大家都还不能忘记,但是光阴荏苒,一年年地过去,不但如此盛会于今不可复得,就是那时候大家的勇气与希望也已消灭殆尽了……”——《隅卿纪念》这让我联想到去年的高中毕业,当时不也是这种心情么。比如“在油画的色里有着强的意味,有着主张,能表示出制作者的精神”;比如“……因为平常人多佩服自己所缺少的那种性格……”;比如先生说“史却是一座孽镜台,他能给我们照出前因后果来”;……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风趣。如他解释痛快二字。“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这篇集子如泡茶般是为了将一种滋味最大限度地从茶叶中还原……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8:11:0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