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好大劲把铺垫的前四章看完。
谁知作者刚写了一点爱情,又回过头写那些冷淡凄清的家庭往事。
张爱玲如此珍惜爱过的情节,大概因为能让她爱起来挺难。
从小就对人情打量得仔仔细细,冷到心里怎么也暖不热似的。
看完书,理解了喜欢写短句的她为何花大笔墨铺垫考试和在港大的生活,那种吃饱了也填不满的虚空,被母亲随意花掉了奖学金的暗恨和无助。。经历了战争也无法让人因此注意到其孤寂的慌乱。。
不堪深味的东西,她以为不带目的地爱一次就能融掉。
当然她基本不带目的地爱了(对方也难给他目的方面的惊喜),本以为可借机摆脱的萧索,除了有金色沙漠般永远的幻景,也并未摆脱掉。
所以书的结尾还是回到了孤独的临近大考的早晨,噩梦是自己的,一生的。
你希望谁来给你赶走噩梦,谁就被上帝赶走。
冷,透彻地冷。
在她看来,上代人是仇人的,待他们如防小偷的。
九莉最后一次跟母亲相处,拉下脸定下心,坚持不动心。那个从小对母亲神经质脾气患得患失的小女孩,最终选择将冷漠的关系维持下去,如临大敌,不想修护,不做保留,不给机会。
但跟弟弟,到底是一起熬过来的,听说九林被父亲把钱要了去,心里大惊,不该给父亲看到,听说父亲沦落到寄人篱下也只动动眉毛。
九莉给九林转交母亲的首饰那段,九林那可怜伤楚的样,令九莉感到“伤惨”。
这可能是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眼看从小无所依的弟弟,这么孤零零地无所依着,无人问津,心里该痛苦到什么地步。
一方面是同病相怜的苦,一方面是手足遇难自己并不能搭把手相救的冷淡和心痛。
怎么都喜欢不起来这本书和里面所有的人物。
另外正文前那些书信往来,表明鄙视曾爱过的人,鄙视到绝不让他占到一点便宜,不管出书还是什么,就是不给他得利的机会。
这样子,挺好的!就是不能给他得利。
可心里反反复复掂量的还是那个鄙视的爱。。正面鄙视,他的著作我已不欣赏了。。侧面鄙视,总是为自己的借口以自己的利益说着“也是好的”,自私的面目永远简单直接,甚至懒得从道理上说通。。背面鄙视。。下流的人,用农村人(上海人鄙视人就说你农村人怎样怎样,既是鄙视的起源,又是鄙视的终极)的眼光劝郁先生去追求小康小姐。
总是鄙视,坚持鄙视到死。
另外我看的这个繁体字的竖排版,好累。。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8:08:1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