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生活在别处《昆德拉式中毒》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06:47
  • 62

昆德拉式中毒

犬耕地

已经很少半夜起来动笔了,今晨是个例外。不妨将之归结为中毒反应——昆德拉式中毒反应。我想我不会再读昆德拉的其它任何作品了。

我认为:昆德拉是有毒的,昆德拉是有害的,昆德拉是可怕的,因此有昆德拉式中毒之说。昆德拉对人类赖以存在的精神世界的消解是匪夷所思的,昆德拉的作品充满的是自渎、自虐、自戕。昆德拉触角所及,有如一只艳丽的松毛虫,其分泌的毒液足以腐蚀其爬过的每一寸表皮,而留下令人触目惊心的疤痕。这种昆德拉式的腐蚀往往又直接选取的是人类最鲜嫩最脆弱最圣洁的皮肤。昆德拉式的腐蚀是无声无息的,田园牧歌式的,渐进式的,无知无觉却已入骨三分。读昆德拉的作品犹如每天午后一杯中草药茶饮,不紧不慢,不急不缓,悠闲而自得其趣。但读者一如饮者却在这个饮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中毒了。当饮者觉察到这一点时,已经是全身麻痹,不能动弹。读者已被作者俘虏,可怕的毒素早已深入骨髓,直达你的灵魂。

昆德拉式慢性中毒和其它文字中毒一样,其后果有时是超出患者之外的人群的想象的。文学之美令人痴迷的同时也令人崩溃,一个个精致的文字也恰似一朵朵摇曳的罂粟花,艳丽妖冶却其毒无比。同一天,网友眉伶说了一个悲惨的往事,他的同胞哥哥沉迷于叔本华、康德、萨特等人的作品而不能自拔,于十年前自杀。两度自杀最终既遂。她的意思很明显,哥哥的死,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用心良苦地善意提醒我本人:好自珍重。

之后在一个群里讨论。几个人和我争论激烈,他们认为我亵渎了几位伟大哲人及其伟大作品。他们的捍卫我能理解。而我的意思他们似乎始终不能明白。哲人们及作品是否伟大不在我的讨论之列。但叔本华等人的著作是死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可争议的。当然,这里面不排除具体生活中某次失恋,某次受挫等等因素的嵌入。但就其根本而言,死者死于读者与作者过分的互动。死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心理结构乃至遗传基因都参与了这可怕的互动。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高校,哲学系和中文系历来是盛产疯子和自杀者的地方,这结果绝非偶然。这与昆德拉式毒液有某种深刻的联系。得出这个结论与叔本华等人的作品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无关。正如A片与少年性犯罪有关,但这与A片的存在必要性无关一样,A片需要的只是限级管理,隔离非免疫人群。正因此,基督徒燕然说她就拒绝叔本华和张爱玲的作品。中毒,是可以选择的!

说了这么多,似乎还没有回到昆德拉本人上来。现在拉回话题,书归正传,刚读完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蓦地想起黄丝带聊天时冒出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貌似是自卑,骨子里却有某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孤傲。世俗里的无用或许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这词用得太色情)。问题是,昆德拉笔下,这种诗人似的圣洁和高尚也被剥夺贻尽,遭到颠覆性的打击。昆德拉直接切入诗人灵魂深处,冷漠地冷酷地翻检着某些人性所共有却鲜为人知的,连诗人本人也不曾觉察的隐秘世界,并伴以审丑的视角。在这个世界里,昆德拉近乎偏执地选取了人性的阴暗、龌龊、猥琐、丑陋。。。。。。。的一面。

曾经倍受尊敬的某些人性的本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嘲弄。弱不禁风的诗人最后死于义气的斗殴,源于人性某种不自知的卑怯和迷乱诗人走上了出卖的道路,出于虚荣和性幻想的本能诗人受到了黑发女郎——电影工作者的欺骗。。。。。。在这里,诗人遭受的欺骗丝毫没有得到同情,相反受尽了嘲弄!这种嘲弄在书中几乎无处不在。母爱受到了嘲弄,成为一种鄙陋的占有;少男少女的爱情受到了戏谑,成为一种***与情感的错位;诗人——西方文艺称为缪斯的情人——本身也受到了轻慢和侮辱,成为一种神经质的癫痫,一种自我的逃避,一种性幻想的分泌物。所有原本看似崇高和圣洁的人类情感、行为方式都无一例外地变得荒诞和乖谬。而所有这些嘲弄、戏谑、轻慢和侮辱不是泼妇骂街似的,而是细致入微,鞭辟入里,有着细致的人性观察,严密的逻辑演绎。正因此,这种嘲弄侮辱才具有血淋淋的真实,具有无法回避的冲击力和无可辩驳的颠覆性。

昆德拉作品之后,或许我更能够理解:为什么欧洲在走出漫长的中世纪后,在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巨大浪潮之下,反叛神权却又复归于上帝,迷恋理性而终归绝望于理性。GCXY运动的强制实践或许让昆德拉走得更远,因此而无法回归。当然,昆德拉本人是否是宗教徒,我其实一无所知。纯属臆测。

人生识字烦恼始,绝学无忧!或许,昆德拉式的毒液只对部分非免疫人群有效!珍爱生命,远离文字!否则,何以仓颉造字那晚,天降谷蔬,却有鬼哭神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