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天一直在重读美国作家 奥斯特 / 保罗 的作品翻译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的从2007年至今翻译出版的他的一套比较完整的作品集:由三本长篇小说和一本疑似回忆录组成。刚刚好的粗体黑字能勾起人的阅读兴趣和对于纸张天生的好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由于作家时有间断的写作状态以及某些情绪维持,反而冲淡了一个人何其晦涩坚苦的一生,意外地添加进意想不到的阅读魅力,当然还有文本构架的独特美感不能忽略。
《幻影书》是他“迷宫系列”被翻译得最像是中文小说的小说,而翻译者——孔压雷,我想说关于“奥”的“意念”和“虚写”也正在进入他本人的文字核心——上海译文版的他的长篇小说《不失者》有这种痕迹存在。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我认为它基本还原了村上村树所强调的“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这种说法。我比较推崇整篇居中部分关于“骨头先生——一条狗和威利在雨中对话”这一章节,文字和意识所强调的宽泛美感——一个人的死亡或者即将死亡并不仅仅意味者只有灰黑色的压抑。
写到这里我想有必要停下来补充和叙述两条和作家本人有关或者无关的信息,很有必要。
第一条:其间,夹杂着读博尔赫斯的散文。他在文中如是说“我很有幸写了文字,做过接近大半生与图书馆有关的的工作,而且上帝还给了我对于世界多种语言掌握的能力,可到最后我连最基本的拉丁语言都不能认识了。”。博尔赫斯晚年说出这些话来表达了无限接近完善的真诚。而我,我真的只有悲哀和羞愧——我连最基本的一门外文——英语——都没有认真学过——何谈掌握好多种文字以领略这些文本传达的“原滋原味”的美感。妄谈写作了。
第二条:在《欧洲近现代文学词典》里查阅“奥”所得到的:“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穿胶鞋的卡夫卡、后现代”这种种标签的结果似乎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奥本身及其的文学社会思想”就是充满争议难能确认的中心问题。我开始怀疑我前面阅过的文字一直就在错误传达——“奥”就是一个能写出好文字的人,但是可以明确靠近。
《纽约三部曲》直到读完他这一本成名作后。我才真实地感觉到文学中的“奥”何其丰富、艰深,在文学领域,其思想与技巧成就是一时半会无法说完的“多元化综合体”。我感觉到这些文字掩盖下暗含的意向扑腾恼人,这些虚实相间的物像迂回得不到肯定的最终定位,(其实这又包含了多种哲学解释。)还有错综复杂的人称叙述。我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个“迷思”境界,而深夜12点仍然没能远离他的文字意象,感觉精神亢奋。我在这里比较主观的总结一句阅读的经验认识:好的任意一种文字应该具有无穷大的延伸性与扩展性。他的这一部小说做到了,而且是没有结局的“迷宫”小说。
而且我特意注意到了这部小说的《译后记》,我以前是不看这个的,这是第一次这么做。(当然,我紧接着又第二次这么做了。是找到书堆里南非作家 库切 的《等待野蛮人》,查核译作者在这篇《后记》提到的某些细节是否属实。)读完,我感动得想说:我在这里是可以代表“写文字读翻译作品”的这些人感谢此书的翻译作者——文敏。诚如他在后记里所说“一边往电脑上打字,脑子里一边就得不停地对付那些不时扑而来的意象和隐喻,甚至长时间停顿下来细细推敲”。在《等待野蛮人》的《后记》里他再一次证实了自己这种“严谨、推敲研究、尊崇原文”的翻译态度。而这两本书是我所阅读过的翻译作品中极其精彩、印象深刻的两本。(库切文字意象也以晦涩著称,翻译过程里要克服不同文字制造的陌生感及文字语法使用习惯实在艰辛。) 文敏带来的这种中文文本本真的美感如同拨云见日,实在高贵。
我下面要提到的几部作品和它的中文翻译者同样值得尊敬:
王道乾 《情人》
黄文捷 《哲诺的意识》
王中年 《人间食量》
他们用某种主观的努力和文字天分重现了这些不同区域的“意识形态”的文字美感,感谢他们。
再补充说两句:我所喜欢的国外作家包括 纳博科夫 博尔赫斯 纪得 这些文体语言大家。在这里不强迫任何人接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8:05:0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