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变身《变身》——失去自我的悲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05:05
  • 69

在新经典的宣传中,把《变身》、《分身》、《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并称为“东野私小说三部曲”;而独步的宣传则把《宿命》、《变身》、《分身》称为“医学三部曲”。我个人更喜欢医学三部曲这种提法,《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无缘得见,但我个人实在没看出《分身》到底“私”在哪儿;相比之下,医学三部曲的提法似乎更能反映这三本书的本质,而我个人,也恰好看完了医学三部曲。

医学的悲剧

如果硬要给医学三部曲的每部打个分数,那《分身》可以打五星,而《宿命》和《变身》则是四星。从创作年代来说,《宿命》1990年出版,《变身》1991年出版,《分身》则是1993年出版,客观地说,后出版的《分身》在写作技法和遣词用句上的确要比前两作成熟不少,把先天的双线叙述优势发挥到几近完美的地步,这也是我给《分身》打五星的主要原因。

所谓医学三部曲,自然每本书的主题都和医学有关。《宿命》和《变身》涉及脑科学,而《分身》的主题是复制生物学。考虑到创作年代,医学三部曲都带有强烈的科幻色彩,东野无疑有着极强的前瞻性。小说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背景?因为东野要写的,是新科技对人类本身的影响和反噬。东野并不擅长构建宏大的世界背景(或许《悖论13》可以值得期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某项科技上的灵光一闪,用超越常人的眼光去探寻这项新科技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在这一点上,他和西泽保彦不同。西泽保彦虽然也喜欢在现实世界中加入一两项科幻设定,但是西泽保彦的新设定只用于逻辑推理,而不会用来揭示人性;东野的新设定倒是极少用在逻辑推理上,他关注的,是人们在新科技下的痛苦和悲哀。当然,东野不会采用说教的方式来告诉人们新科技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他只是用简练的笔法和曲折的情节,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就足以震撼人心了;而这种方式,比起单纯说教、单纯叙述来说,更容易为被者接受。同样的事物,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东野不擅长宏观场景的描写,却能在细微之处润物无声。

医学三部曲都可说是悲剧。追求科学进展的狂人、妄图永生的政客……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的悲剧,最后却酿成大祸,让无辜的人受害。东野对无辜之人无疑是同情的,但是也隐约透露出宿命论的观点:或许新科技造成的悲剧无法避免,而牵连其中的人,所做的抗争与努力,固然可以纠正部分错误,但悲剧已经酿成,不可能完全回复。人类不断创造新的科技,但反过头来,人类却成为了科技的玩物,自身的命运被科技无情摆弄。医学三部曲,不仅是人的悲剧,恐怕也是人类的悲剧。

自我的部分替换

《变身》的新奇设定在于:自我意识分出了层次。人的思维和人下意识的行为习惯可以独立存在。“变身”两个字的含义,就是一个人下意识的行为习惯被逐渐改变的过程。光是这么说,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重视,所以东野设定了极为极端的背景:善良之人的行为习惯被恶徒替换。

小说的有趣之处,便是让两个迥异之人的大脑融合在一起,然后讲述这人后来的生活。因为自我意识被逐渐替换,所以虽然思维还属于自己,但是喜好、行为习惯却慢慢变成别人的模样,就连原本挚爱的恋人,也因为自己的改变去失去了爱意。宣传语说这本书是东野唯一有灵光闪耀的作品,或许就闪在了这个地方。东野真正关注的,还是人。对小说主人公成濑纯一来说,自我不仅仅指思维,还包括记忆和感情。变身的过程中,记忆依然存在,但是感情会逐渐失去。而这种丢失是无法逆转的,并不能用电脑硬盘损坏而丢失大量数据来做比喻,若真要比喻,恐怕应该是数据还在,但电脑变了,早已不是你所熟悉而有深厚感情的电脑了。若是跃变,至少可以狠下心肠重新开始;可怕的是渐变,看着心爱的人在面前一步步变成陌生人,甚至变成讨厌的人,这种煎熬恐怕无人可以承受。

而东野在这里展示的就是灭亡美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老实说,《变身》的结局只能算呛住了,悲剧的落幕就这样活生生地定格在死亡之上,而没有剧后收场的程序。《变身》的笔法和情节铺陈还比较稚嫩,所以这本书不如《分身》成熟,甚至不及《宿命》给人的感概深——

但小说的最后一段,还是让我忍不住为这个细节而动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