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M开头的英文单词都很有灵性,比如Muse(艺术女神),Music(音乐) Mozart(莫扎特),就像Magic一样(魔术),都很mysterious(神秘). 安静的夏夜边听音乐边读Daniel Levintin 的 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大脑音乐电台》,一不留神时间就溜过午夜12点,梦里也都弥漫着《仲夏夜之梦》样的迷离~~~~
音乐家出身的Levintin对人类对音乐的迷恋产生了兴趣,索性转行做起了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兴趣是一切的起点,从一个外行到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他不是一个“大脑绘图论”者,更主张用脑科学作为理论的佐证而非目的。《大脑音乐电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很多人们热爱欣赏音乐的原因和一些奇妙的现象。从对音乐的感知到大脑如何分析音乐,以及音乐的进化意义,涉及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人类听到音乐都忍不住想跳舞,就像我现在听着Love story meets Viva la Vida,脚却忍不住地打着拍子?音乐究竟是语言的副产品还是进化的必需品;为什么幼儿在两岁以后才会偏好自己民族的音乐?为什么William Syndrome的孩子鞋带都系不好却能熟练的演奏乐器?为什么大部分音乐家弹奏乐器中断了却习惯从头开始,而不喜欢从中断的地方开始?为什么不管一首曲子怎么变化,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由不同的歌星翻唱,变调或是改编,我们都能在几秒钟内识别出来,而到现在没有任何软件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听到一首久违的曲子会倏然勾起一段回忆,任伤感泛滥?
音乐没有语言的精确,但正是这种模糊和多种诠释性,比起任何优美的诗词更加含蓄,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音乐具有强烈的情感指向性,也是一种社会润滑剂。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整个大脑众多区域都参与了,Auditory Cortex(听觉区)加工声音信息,分解音调音色响度节奏等等,同时前额叶预测音乐的走向,一些与我们预期稍稍不同的变化让我们惊喜。大脑的杏仁核则是音乐的情感反应中心,而满足中心(Nucleus Accumbens)让我们感到满足,就和喝了咖啡或是中了大奖一样。海马(Hippocampus)里存储着对音乐的记忆(对这首曲子的感觉和欣赏时的情境和事件)。最有趣的是负责管理计划运动功能的小脑也参与进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闻乐而舞”了。作者兴奋地把他实验的结果向一位著名的神经科学家Francis Crick报告时,老人家说了一句,be aware of the connections(注意连接)。 也许,音乐之所以让我们快乐是因为调动了各工作组的脑细胞,让它们一起联欢,就像过年一起放烟火一样,这些兴奋的小家伙们个个噼里啪啦的放电,能不热闹吗?
Levintin很反感“音乐作用论”,认为研究音乐的意义在于音乐可以促进其他认知功能,而不是音乐本身即具有研究价值。特别是研究语言的元老Steven Pinker认为音乐不过是语言发展的附带产品(就像建筑里的Spandrel),让作者很不以为然,并举了大量人类学的实例,比如考古,民族,还有动物研究来证明音乐在进化以及现代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很多艺术家反感科学家,特别是心理学家把什么都像解剖一样弄得支离破碎,美感尽失。但我很赞成Levintin的看法,他说作为一个音乐出身,深深热爱音乐的人,了解人类理解音乐的过程让他对音乐有了更多的迷恋。看来距离未必产生美感,正如我因为买另一本书Musicophilia 偶然看到亚马逊上推荐时,是封面上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 You will never hear music in the same way again." 斯言是矣!
说起来也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一个英国乐队Stringfever的视频,band(乐队)里的四个人一起演奏bolera的场景新奇也让我赞叹不已,注意:我说的一起是四个人同时在一只电子大提琴上演奏! 有趣的是,他们还串了一首六分钟演奏完世界名曲的音乐(点这里链到youtube视频),cool! 总觉得相较钢琴,还是弦乐更合我心,欢乐起来癫狂神经质,忧伤纠结时绵长辗转。
言归正传,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确实是本好书,值得一读,这是它的网站 (点这里), 好像暂时还没有中文版,不过levintin的语言浅显易读,并不艰深。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8:03:4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