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听杨绛谈往事《神一般的平静人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8:02:20
  • 57

读到《听杨绛谈往事》最后几个章节,止不住感动,也有些凄惶与忧伤,更强烈的是崇敬。

平静而达观

书中再次提到曾经在读杨绛先生《杂忆与杂写》自序中引用过的英国诗人W.S.兰德的诗句: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诗句反映了杨绛先生坚定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但当它从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笔下流出时,让人心生敬佩的同时,心中也不免会泛起酸楚的忧伤,惟望先生康健寿昌。

而在此书中,作者吴学昭将兰德的这首诗补充完整,读来就更让人感慨。

诗名《生与死》。先生文中所引是此诗的后四句,而将前四句隐去不提。此刻读来,这首典雅的诗作可以说是对于不问前程一生为文的杨绛先生做了最贴切的写照: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e my strife

I loved Nature

and next Nature Art.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如此的达观、笃定、清明,我等唯有景仰矣!

向死而生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记得以前读玛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时,对其第二卷中关于自然、关于生与死的阐述,印象深刻并颇受启发。

作为古罗马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代表,奥勒留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合于自然之道。因为自然是极其美妙的,自然之道是没有恶的。

当你做到了合于自然之道,你就可以度过平静的一生,而平静的一生就是和神一般的一生。这是谁都向往的。

一个人只需要具备最简单的条件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心怀慈悲、自由与公道之念度过自己每一天的人生。

而死与生一样,都乃合于自然之事。

要知道,纵使你的生命可以延展到三千年,甚至三万年,一个人也只能死一次,也只能活一回。最重要的是,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死亡不过是那几种原质的解体而已。如果每一件东西不断地变为另一件东西,其间并没有什么可怕,那么一个人对于一切事物之变动与解体又何需恐惧?这亦是合于自然之道的。

而杨绛先生的人生与精神不也合于此道吗?

而每一位有心之人,不也可以以此道度过自己的人生吗?

合于自然,平静生活,生得美满,死亦安然。

灵与肉的思考与追问

书中也提到,杨绛先生在遭遇人生之大不幸后,以浅身书案思考生死与灵魂来面对女丧夫逝之剧痛。心有所归,是这位文化老人能给自己找到的忘掉自己、逃避伤痛的最好的心灵庇护所。

凄惶的老人想找到一本可以得到安慰的书,可以逃避悲伤的书。她读了中外古圣贤哲的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玛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爱比克泰德的《金玉良言》,最后选定了柏拉图的《裴多篇》。

《裴多篇》记述的是苏格拉底就义当天在雅典监狱与门徒们的谈话,谈生死与灵魂不灭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所谓死,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真、善、美、公正是人类应该崇尚的道德标准。

90岁的杨绛先生在完成了《裴多篇》的翻译出版后,也在继续她自己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笔耕不辍,并于96岁的高龄的完成了《走到人生边上》。在书中,先生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和灵魂的去向(死),一步步自问自答,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她相信真、善、美的存在,她对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的时代状况提出质疑,深思生死边缘的价值,给读者以启示。

而奥勒留在1800年前,也坚信灵魂不会随肉体而去,灵魂是不灭的。灵与肉,一个是智慧是神明,另一个则是粪土是腐朽的东西。一个人的灵魂在躯壳里究竟能停留长一些时间还是短一些时间,他可以毫不介意;因为纵使要他立刻离开尘世,他也会高高兴兴地就道,就好像做别的事情一般的从容不迫,因为他一生只注意到一件事,思想绝不离开一个有理性的人所应有的楷模:秉承公道、真理、节制、勇敢... ...

我想,这样的思想,应该可以给予不少人足够好的人生指引,以及足够多的生活鼓励的,平静、坚定、慈悲地生活,俨如神一般自由。

http://blog.myspace.cn/e/404889591.htm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