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这两天读到兆和部分,昨夜里读到建国后的沈从文,心里难受极了。看到他因为被政治环境的打压抑郁于心,竟然自言自语地疯了起来,继而又因为承受不了各种压力而自杀,于是就哭了……我看沈从文是个对美好事物极其敏感的人,他爱美,也追求美。终其一生,他过得不算舒畅,总是有着许多的人因为他的小学出身而对他指指点点,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如此,后来内战左翼作家的批判也是如此,及至到了郭沫若大批其“桃红色作家”之后,他就崩溃了……文革***后,更在1981年被丁玲,这个他曾经视为最珍贵的朋友的批判和谩骂……沈从文这一生从来没有辩驳过什么,他一直都只是说:“我是个乡下人……”
历史留给大家看到的仍然是那个带着腼腆微笑的儒雅瘦弱的文人,胡适说他是个天才,鲁迅骂他,然而却也承认他是排名第一的小说家。可是他终究这样去了。我过去不曾了解他,我只知道他所描写的翠翠和傩送二佬的爱情,那纯朴的湘西的生活,即便在战乱中也仍然悠扬着满是爱意的山歌以及那沧桑的白塔……沈从文笔下的世界,是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在那里,我能看到的是一派祥和的乡土情怀,是战火纷飞中的世外桃源。于是,在十年后重新看到和沈从文相关的文章时,我就又忆起他来了……
大一时和上铺在一次聊天时谈起沈从文,她感慨着为什么这么有才华的作家在1949年以后居然搁笔,不再创作了?我当时虽已读过《边城》,对这位作家的才华很是佩服,但仍因为阅读面太窄,并不知道这位大师后来搁笔不再创作。直到现在读书,才知道其中一二。有些唏嘘感慨。我只记得他在压力极大的时候满嘴胡话,不断说着自己是个湖南人,是湘西人,要回家;又记得他不断重复着:“生命真是太脆弱了,美好的生命真是太脆弱了……”之类的话。金安平的记叙里引用了大量沈的信件以及文章,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美”,我于是知道他对美好的事物是情有独钟的。也因为这种美好不论从现实还是从意识形态中都被破坏了,他才开始失落起来,找不着自己的位置,以至于嚷嚷着要回到家乡,在那里,他的印象中始终是美的,也在那里,他有着自己的归属感。
我于是又忆起我的上铺来了。她也是个极追求完美和理想的孩子,这种固执甚至到了癫狂的地步,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她是个极有才华的女孩,喜欢思考,对于终极关怀的思考把她一步步引入哲学的殿堂,于是在大二下学期,她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转到了哲学系,又来又考上了P大的西哲系。然而谁也不曾料到,仅仅因为一次感情的伤害,重重地将她击得粉碎,她对于理想爱情的破灭甚至会延伸到了她对哲学的爱来了。于是,在入校不久后,她终于还是选择了休学/退学的决定。于是,那个曾经说“如果哲学消失了,我的世界也毁灭了”的女孩就这样消失了。
这其中的过程当然是复杂曲折的,只是我看着她由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慢慢退缩,直到回了小县城甘于待嫁,放弃学位,放弃学术追求的过程,惋惜、无奈,也为着她的退缩感慨。再看沈从文,又想起她,这才知道她一步步的退缩不能说不是一个逃避的过程。她过分的追求完美和理想,以至于觉得现实的生活似乎永不能实现的了,所以就开始混乱、迷茫,以至于后来的放弃。我仍然记得她过去曾和我说过沈从文的事,大概是沈从文说过突然一下子可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然而只要不断写下去,终究是能写出好的东西的。具体的话我是忘却了,当时却是为她那种倔强和执著给震惊了。可是她到最后也终究没能这样,而是选择了像沈从文搁下心爱的笔,躲进古物里去研究那满是尘埃的古旧陈物一样,放下书本,回家过上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了。
人生是不能预测的,我不知道她将来会对今天的决定有怎样的感想,只是我知道,接受这样的决定,其实她一直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她心底的阴霾仍然在。只是,我希望她能够健康起来。人的一生,没有什么比健康、平安更重要的了。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们容不得半点瑕疵。可是生活总该是继续的,所以也许我们能怀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周遭一切,其实也是对自己尽极大的宽容了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8:01:1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