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喇嘛上师和电影导演两种角色的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秉承了藏传佛教最优秀的传承和教育。
在佛教徒眼中,他是值得尊敬的上师,在非佛教徒眼中,他是一位出色的导演。
他的中文版作品我只看过两本,《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和《正见》。如果你愿意,可以先看《正见》,如果你愿意进一步趟过信仰的河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定能更好的帮助你。
这不是说某书更曲高和寡,某书更浅显易懂,这只是一个次第。
如你一样,世人皆对佛法的误解太深。如果愿意,《正见》至少能帮到你,了解一点点佛法的真实面目。
我知道,来这里的人,绝少佛教徒。但是来这里的人,却一定有很多,是希求自由、智慧以及勇气的。
那么,这本书,一定适合你。
放心,这绝不是一本传教的书。相反,几乎淡去了一切宗教色彩,只剩下那些智慧的言语娓娓道来,芬芳沁人心脾。
作者在书中明确地说,并不是希望每个读者都变成佛教徒,因为“一个充满了自称佛教徒的世界,不见得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不论你是否信仰佛教,至少通过阅读这本书中,你可以免于对佛法的无知,获得些许清凉的快乐。
通过宗萨仁波切运用现代的文字和思维方式所做的活泼机智的阐释,你会发现,现代人仍然可以从佛教这一历史悠久的智慧源头去汲取智慧与自由的生命活水。
====================================================
我想我无论写什么,都不如作者本身的只言片语更能体现这本书的意旨,不能表达作者甚至佛陀的本怀,那么请允许我冒犯地摘录如下: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
(全书都是围绕着这四条真理展开,佛教的教义,就是这么简单。大道至简。)
悉达多的重点是要直探问题的根源。佛教是不受文化所限制的。它的利益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它与***或政治完全无关。悉达多对学术论述和科学论证没有兴趣,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他也不关心。他关切的是另外一种实际性,他想直探痛苦之源。我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他的教法不是让你读完后放回书架上的哲学巨著,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见地。
通常那个能够喂养我们的自私或自尊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我们所有的觉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当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钉子和木头产生了桌子;水和叶子产生了茶;而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就产生了神。
对悉达多来说,生指的是一切万有,不仅仅是花朵、蘑菇、人类,而是一切生成或和合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体或是解构。
但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象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对我们不公平。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你不只可以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也能改变内在的情绪世界。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通常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受制约,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
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不是真正在地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不是活在贫民窟中,或在卢安达被屠杀。如果这种态度来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拥有的事物,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珍惜是悉达多会认为可取的。但是,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我们的心时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
许多对佛陀的教法不甚了解的人,认为佛教是病态的,他们认为佛教徒否定快乐,只想到痛苦。他们设想佛教徒排斥美丽及身体的享受,因为这些是诱惑;佛教徒应该是纯净而节制的。事实上,在悉达多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甚于其它的任何概念--只要我们不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业(Karma)这个字几乎和佛教成了同义字。通常它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
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何为负面的、何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标杆。
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或恶业。
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或善业。终究而言,不是要佛陀来审判,只有你自己明了行为背后的动机。
你也许会认为这是矛盾的。佛陀自我矛盾,说他不存在,一切皆是空性,然后他又教导了道德和救赎。
然而这些方法是必要的,以免吓走那些尚未准备好,还不能被引介空性的人。
他们用了这些方法,因而变得祥和,易于接受真正的教法,这就如同说那里是有一条蛇。然后把领带丢到窗外一般。这些无限的方法就是道路。
然而,道路本身终究也需要被抛弃,如同你抵达彼岸时,就得抛弃舟一般。
你抵达时必须要下船。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
虽然所有的宗教都是起始于某种博爱的目标,通常是为了去除痛苦,但是它们之间都有基本的不同。它们都象药力,是为减少痛苦而设计的;但如同药方,它们也依病人或病症而有所不同。
佛教徒实践非暴力,并非只是微笑退缩或温驯体贴而已。暴力的基本原因来自于执着极端的想法,例如公平或道德。这种执着通常来自于采取二元见地的习惯,例如善与恶、美与丑、道德与不道德等。个人僵化的自我正义感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以至于容不下对他人的同情心,理智因而丧失。如果能了解所有这些见地或价值观,以及鼓吹它们的人都是和合而且无常的,就能防止暴力。
悉达多教法的目的,不是去说人们想听的话。他所以教法,是由于有强大的动力,希望众生能解脱他们对真理的谬见和无尽的误解。然而,为了要有效地解释这些真谛,悉达多根据不同听众的需要,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教导。这些不同的教法现在被标示为佛教不同的“宗派”。但所有的宗派的基本见地都是一样的。
你是自己的主宰。
作为佛教徒,你没有责任或使命去让全世界的人都改信佛教。佛教徒和佛教是两回事,就象民主党人和民主一样。
=====================================================
愿以上堆砌的种种,愿我低劣的啰嗦,引起某些好奇心。
你知道的,雨后荷叶上的水珠虽小,却晶莹剔透,透过它们,你能看到彩虹,也能知晓夏雨的清凉。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59:2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