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卡里亚论“政治惰性”有感
□/徐强
关于政治惰性,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是这么说的:“明智的***是不容许在自己辛勤劳苦的肌体内部存有政治惰性的。我称之为政治惰性的东西,对社会既不贡献劳苦,又不贡献财富;它只知获取,却不付任何代价;……它丧失了保持并提高生活幸福所必需的那种进取的活力,却把全部精力耗费在颇为强烈的舆论欲上。”(《论犯罪与刑罚》)
为了更好地理解贝卡里亚所说的“政治惰性”,不妨拿它来和“无为而治”作一点比较。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无为”的政治思想:煮鱼的时候,不能经常翻转搅动,否则鱼很容易烂掉,变成一锅碎鱼;治国安邦也是同样的道理,执政者不能以扰民为乐,尤其是不能养成“运动”群众的癖好,一相情愿地认为“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越乱越好”。安居乐业乃人之常情,“越乱越好”实在是一种心智失常的荒谬逻辑。
类似的政治思想,在西方也有人提到过,比如梭罗。在《论公民的不服从》中,梭罗声称:“我由衷地同意这个警句——‘最好的***是管得最少的***’。我希望看到这个警句迅速而且系统地得到实施。我相信,实施后,其最终结果将是——‘最好的***是根本不进行治理的***’。”所谓“根本不进行治理”,消极地说,就是老子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说“无为”,其实是“有为”的,这个“有为”,就是“无为”,就是不扰民、不侵民、不害民;我则宁愿把它理解得更为积极一些——***并非没有出台任何政策与措施,而是这些政策与措施是为民众服务的,是增进民众利益而非损害民众利益的,***和民众已经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遵守着共同的规则与秩序,所以民众感觉不到政治的压力,甚至感觉不到***的存在,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就像鱼儿在水里畅游一样,忘记了江河湖海的存在。
根据上述观点,贝卡里亚所说的“政治惰性”,显然不是“无为”。不但不是“无为”,甚至可以说是“胡为”。一个***,如果不向民众提供服务,不为民众利益着想,在民众遭受侵害的时候又不能施以有效的保护,但是,民众流血流汗辛勤创造的一切财富,它都想染指,都想分一杯羹,甚至想全部据为己有,“它只知获取,却不付任何代价”,那么,这个***就是“政治惰性”十足的***。它既是一个懒惰的***,又是一个勤快的***,两者合而为一,就是一个懒于服务却勤于掠夺的坐享其成的***。
***懒于服务却勤于掠夺,其底气源于它手中的权力。正是强大的权力,使***产生了有恃无恐的幻觉,从而在民众面前表现出一种“致命的自负”(哈耶克语)。这种自负使它坚信权力不是民众授予的,而是天生就属于它的;不是权力为民众服务,而是民众为权力服务;不是民众养活了***,而是***养活了民众……所以,民众向***进贡、感恩、膜拜、唱赞歌,就成为“光荣的义务”。执政者傲慢地沉迷、陶醉于这些信条,当然也希望民众对它们深信不疑,于是,开动舆论机器,向民众灌输这些信条,就成为他们勤于掠夺之外的又一件孜孜不倦的事情,也就是贝卡里亚所说的“把全部精力耗费在颇为强烈的舆论欲上”。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舆论”,其实只不过是权力这只老虎跟前的狐狸,一旦舆论之狐受到怀疑,失去威信,它背后的权力之虎马上就会张开血盆大口,露出满嘴尖利的牙齿,闪烁着白森森的可怕的光芒。
《论犯罪与刑罚》发表于1764年,那时的欧洲大陆,还笼罩在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主义的乌云之下,所以,统治当局以及各种保守势力对这本小册子的忌讳与仇恨,实在是再“本能”不过的反应。即使是今天,人们在重温遍布书中的那些洞见的时候,仍然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而贝卡里亚的身影,似乎就在不远的前方。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58:4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