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收藏中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58:17
  • 83

作者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走访记录,完整并悲天悯人的对我国文物收藏、拍卖、鉴宝节目、及海外流失……种种一切,详尽纪录。既不失调查文学的事实和真相,也通过其娴熟的记录手法,让文字具有像小说一样的可读性。可以说是最有史有料的文物黑皮书,一本绝对值得一看并反复思索的文物纪实文学。

本书一共分了八个章节,依次如下:

第一章:割袍断义

中国内地第一家拍卖行“嘉德”的应运而起。从第一槌成交开始记录其演变及历程。从收藏到市场化运作,拍卖行这个“平台”让一件古董从文化价值过度到商业价值,扩大了其“市场含金量”的影响,并且“发扬光大”。

第二章:疯狂的青花瓷

元景德镇官窑一款存世珍品,“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中国大陆、港台的收藏家、爱国志士们为保护国宝不被洋人所得,纷纷相携至拍卖场,旨在拍得国宝回家。而一槌落下,欧美买家以1568.8万英镑(折合2.3亿人民币 2005年)最终得手,让在座华人无言以对,在价格面前只有无奈的将国宝拱手相让。自此以后,青花瓷的价格在世界各地拍卖行扶摇直上,欧洲人、美洲人也靠着祖辈侵略中国时候带走的古董文物发财致富。而值得深思和悲痛的是,国内很多媒体、舆论竟以国宝在海外天价买卖而引以自豪,以为这竟是给国人“脸上增光”。殊不知那一件件传承了多少朝代的瓷器是以什么样的民族耻辱被争夺抢夺,远离故土的。

第三章:寻梦潘家园

北京的潘家园又名鬼街市,和琉璃厂、大钟寺一样,都是古玩的发源地。无数玩儿家在这里上演着打眼、捡漏儿的传奇。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财富神话,作者在这一章节全部用人物实例,道尽了古玩收藏买卖的风险和高利润。

第四章:窃国众盗

文物进入了市场化,人人皆知其身价不可斗量。于是,靠挖掘老祖宗墓穴陪葬品的便风生水起,一发不可收拾。摸金校尉,盗亦有道。说是这么说,可当今社会,文物考古和偷盗毕竟是两码事。文物市场内忧外患,既有三五成群看着风水挖坑的,更有甚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在高利润下开始了偷梁换柱。无数绝世珍宝轻而易举的流出国门,流落异国他乡。多少年后,文物价格水涨船高,国家还要花费高达数十数百倍的价格,重新买回国宝,如此这般,唯有一声叹息。

第五章: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

假作真时真亦假。一个农民仿制的北魏陶俑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斥资,从潘家园“赎回”。而文物泰斗级人物无常捐献给国家的战国文物,却被视为赝品拒绝。中国的文物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起到了哪般意义?一个个故事看过来,真是百般滋味,让人忍俊不禁。

第六章:闹剧的华彩乐章

鉴宝节目在各台风起云涌,收视率扶摇直上,而其内幕及暗箱却绝不是危言耸听。新闻媒体和所谓专家联手上演了一出出“华彩乐章的闹剧”,而吃了亏、蒙了眼的只有观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民族愁怀,在文物收藏在这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炒作和作秀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第七章:中国文物通缉令

从中国是文物大国吗?这个质疑开始,以小说的手法还原了当年八国联军哄抢国宝、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以此引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缘 由及始末。而国际拍卖行无视国际文物法公约,非法拍卖中国文物的争夺及声讨也是读的让人声泪俱下。

第八章:路在何方

最后的总结章,引用本书结尾的一段文字“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这一场国宝大戏,究竟何时才能落下帷幕?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在失去记忆的坐标上,我们究竟去何处寻找中国文物的宿命?全民炒宝、尔虞我诈,长此以往,我们丢失的国宝只是文物吗?”作者的结束论,实在令人深思。

《谁在收藏中国》实在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民静心品读的记录文学。它的意义不单是指向文物的华彩乐章,更多的是思考和质疑,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当如何以正确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解读文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