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隐喻与解释(札记2)》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56:59
  • 92

人文主义社会学,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与路径,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社会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这就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人文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更多的是借鉴哲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特别解释学、现象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语义哲学和认知理论的方法。

人文主义社会学,将社会学从自然科学那里回归到人文科学。

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是不同的,严守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的准则就不可能有效与恰当的把握社会生活的特性。

如宗教对世界的解释,对生与死的态度,则是自然科学无法测定的。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以在方法论领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分层、组织等领域研究有着杰出贡献。

如他的《儒教与道教》,是相关中国社会宗教的经典。

马克斯•韦伯在评论道教时说:“以老子学说为基础的一个特殊学派的发展却受到了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普遍欢迎:重视肉体生命本身,亦即重视长寿,相信死是绝对的恶,一个真正的完人应当能避免死亡。”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的行动的过程及后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韦伯在支配类型上有独特的研究。根据合法性基础不同,他将相应的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一、传统型权威,如帝王将相;二、个人魅力型或卡里斯玛型权威,如崇拜者与追随者;三、法理型权威,如科层制。

韦伯指出:纯粹的科层制,在精确性、快捷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任度上,以及在对一切对象的可计算性,都达到了技术上完善的程度。如在二战中的德国,就属于典型的科层制国家。而在中国封建主义社会,社会宗法与农耕文化对于科层制有无形而巨大的消解作用。

韦伯也注意到科层制的弊端。科层制越是完善,“越是使自己‘非人化’,即从公务中排除爱、恨和各种纯个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的、难以预测的感情”。

韦伯最创造性的发现与诠释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经典。跨洋越海地解释了美利坚与澳洲移民的立国精神。

同时,韦伯也意识到,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就有可能抛弃孕育它的精神。也就是任何主义都有杀父轼母的倾向。如美国,在其追求财富过程中,早已剥去了其原有宗教和伦理的含义了。

趋于纯粹世俗的情欲,是不分意识形态与中西文化的现代商业社会共同趋向。

乔治•齐美尔是另一位人文主义的社会学家。

冲突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他认为,冲突双方投入大量情感、冲突参与者将冲突本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会导致冲突的暴力水平上升;如果冲突的目标被视为是为实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暴力水平会下降。

这一点有助于对社会冲突的预警与控制。

齐美尔认为冲突关系往往有着潜在的积极因素,具有功能主义的色彩。在高度相互依赖的体系中,激烈程度较低但比较频繁的冲突,不会必然激化和导致剧烈社会变迁,反而有助于体系的稳定;而且,随着冲突群体内组织化和冲突群体间联系方式的提高,暴力性会因为群体目标明确而下降,会采用竞争、讨价还价和妥协等多种方式。

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互动中,有组织的冲突比无组织的冲突更能够自控。在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节点在县级***(衙门)与乡村宗族,相互间的“互动”往往是交换、合作,而少冲突与强制。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西方教会与中国地方的冲突也是从当初的剧烈对抗冲突,慢慢地化为交换与合作。

因此,齐美尔认为“冲突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2009-7-31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