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薄暮《仰望别离的姿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56:42
  • 84

在某种怀念中从上海回到家,不想居然在故乡小镇上一个私人书坊看到它。这是一个少有人看书的地方,新华书店已经堕落到还不及几年前,灰尘肆无忌惮的践踏人们的感官,自暴自弃已经数年,所以在一阵惊讶中,没有迟疑的买下了它。

这是一个在辗转的记忆中彼此撞击出的完整命途。每个人都循着生命的脉络试图去生活得美好,但艰难时日从未停止它的摧残功效,秀米和许多镇子上的女人一样从一个镇子到达另一个镇子,以一种懵然的姿态,与自己独立的时光别离,勾连起后代与这片土地的血缘,也和许多人一样在生活的波折中承袭了一种千篇一律但无比真切的处世哲学。而这一切对于林念生,又成为一种面对世事的情怀,这些丰饶的情感终于让他明晰如何面对和度过人生,如何在生活中坚忍而执著的前行。

最开始,相较于现在的题目《薄暮》,我还是更喜欢《暖歌》一点,但看书的时候,却觉得似乎《薄暮》更适合一些。《暖歌》是大悲大喜终曲的吟唱,而《薄暮》,拉远了回忆,更加客观的审视颠倒众生的一切,所以可以真正淡泊的言语、面对,在无数个凛然的瞬间,以自己的坚韧不拔获得对生命的感知,用身躯撑起人的命运和故乡命运的连结,蓝天之下,足以撑起这片土地脊梁的,就是这里的人们。行走中的少年以一种倒戈的姿态,仰望别离,直视死亡,总有一种情感可以让人泪流满面,是的,不是怨诉,不是欺瞒,是正视真相,所以理解,所以,有足够的自持去爱。

在小说的构造上,《薄暮》是游走的,它游刃在一个被转述的记忆和少年自己的感知中,像是漫长巷子里逼仄的回音,偶尔有断裂而轰然的声音突兀坠落,所以看到莲姨作为巧莲的遭际,看到秀米在大伯母面前的隐忍,胸口还是会冲撞出一句话,凭什么?但声音瞬间就会沉寂,这就是生活。与它妥协也许并不是因为怯懦,是渐渐学会适应,然后才能无畏的生活下去,打生活的耳光不是勇气,是狭隘。所有得不到解脱的人,为痛苦极端的人,大抵不过如此。

虽然书中很偶然的暗示了年代,甚至在某一个章节写出了年代,但我总是会忘记年代,在这样的镇子上,大时代的风波往往左右不了人,能左右人的,只能是他们自己。而对于他们的命运我总是不自觉的想到我的周围,虽然一个在潮汕,一个在中原,我想这就是地域的相通性,所以,这样的题材对于我并不会很疏离,只不过它换了一种调调,但是温润异常。

在阅读的间隙过后,会有断裂的感觉,对之前的故事迷茫一下,仿佛记忆打了饱嗝,然后停顿了一程,这本书里的记忆,有长有短,有的人重复出现,有的人闪了一下就离开,相会在某个瞬间的人会再次被故事牵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镇子里,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到在家乡上学时,每次分班,会滔滔不绝的和父母谈起班里的新同学,然后爸爸或者妈妈总会说上几句,那不是谁谁谁的孩子吗?他是你XXXX的xX。而我只能很无奈的发觉,原来我所认为的新的人,在我们镇上是不会出现的。而同样的,没有谁的秘密是完全公开的,也许在我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它不至于像《薄暮》中那么光明正大的刺探,它是一种窥探,但从未停止过。

上一辈的记忆不会消散,它只是给我们一个故乡的气场,让我们从这里出发,抵达远方。在某个瞬息之后,我们会逐渐理解,从而拥抱它,并明白自己脚下的路。

在这个其实铺陈得很大的小说中,个人的情绪是浮上来的,人们的围观依然是表象的观摩,许多人只是围着秀米一家打转,到了可以登场和再度登场的时候他们才会闪现一下,所以会有种感觉,对于整本书而言,删掉这样的一两个情节似乎也不会影响什么。但我会想这也许跟作者本身的记忆有关,在这个体系里,它们是不容被删去的。但对于小说的故事构筑,它们并不是浑然的融在了一起,而是彼此兜圈,所以看到结尾,会在感染之余有所怀疑,在情节之外的情绪化诠释对于小说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情感,在泛滥的描述和呈现,而没有凝聚。所以在阅读中,我才会被一些情节触动,而不会被整体触动。

但无论如何,《薄暮》是一本坦诚的书,它将一种绵延的记忆真切的呈现出来,尽管一些情节没有出口,没有疏通,但仍是这样诚恳的在直视故乡,直视命运。但我想这样的一种命运,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原谅时光记住爱。这句话把铺陈的故事冻结了,成为一种纯粹的怀恋。我是希望能听到一种更为磅礴的声音,它隶属于这样一种情感,但更凝聚,聚敛了所有的感怀和勇气,在坚忍中,一往无前。

但是,原谅时光记住爱,对于获得,是很足够了。悲喜过后,帷幕落下,一切的呐喊也抵不过一句爱的赠言。所以,还是要重复一下书里的那句话:在生活与生活密不透风的罅隙间,总有一种情感让人泪流满面。

2009年7月31日 读完《薄暮》的早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