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说这未必是冷硬,也许是悬疑惊悚类。
伪封建同学坚持说这是冷硬,还说你看完就知道。
好吧,我现在看完了,如果这算是冷硬派的小说,那我真的要说并不怎么合格。
首先撇开冷硬类私探小说人物塑造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不是侦探主角一定很冷很硬的争议。姑且就当他是吧。
可是,一个名字很硬(stone)的英国海地混血儿,并不能因为名字叫石头就断言其作品也很“硬”。作品中号称全美数一数二的私家侦探不知道是不是身陷囹圄时妻子病逝的打击过于巨大,导致当年警察和侦探的功力尽失,在一个并不太复杂的幼童拐卖案中时时为恐惧、游疑所困,即没显示出超强的行动力,又没有过人的敏锐观察力,如果不是靠着大毒枭和当年警友的帮衬,这个案子靠他自己恐怕是难以破解的。
这个前警察前侦探,在海地之行起初,因为前三个来调查的侦探都遭不测,犹豫再三都不敢接这个CASE,如果不是对亡妻的愧疚心作祟,大概是不能成行的。在调查之中,除了一次次对女助手产生性幻想,也看不出他的肾上腺素有多充盈。其实这些弱点并不惹人生厌,要吸引读者,作者就要塑造一个有血有人的烦人,斯佩德、马洛、斯卡德也毛病多多,但人家的这些缺点之所以让人爱是因为他们都有更多的“正”的魅力,才让性格更立体化,然而斯通笔下的这个侦探在优点处却乏善可陈。那个海地首富将其揽于旗下真算是受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忽悠。
大概是母亲出生于海地,对于一个民不聊生的加勒比小国,作者倾注了很多热情来叙说。这其中有对当政者独裁戕民的痛恨,也有对于联合国与美国方面假慈悲的嘲讽,然而,一种极端的民族热情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作者又没有太多个人的见解来解民与倒悬,就使得作品中充溢一种苦毒,这种苦毒无有一丝半点的途径与方法宣泄,遂转化为一种有倾向性的谩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父亲方面萨格鲁.盎克逊人骨子里的高傲与母亲方面血脉里的小国悲情两相叠加之后的产物在作品中借由作者的笔端流出的竟是一种”人莫侮之亦摸扶之”的横蛮倔强倔强的背后是对自卑的不甘.这种主基调之下抵定了作品难以存在轻快的节奏更何况让一个英国人写出美式调侃终究要求高了点.
很多读者认为布洛克的作品难以代表冷硬类的殿堂级作品我却觉得很难有人能达到其高度.并不在于他的作品很雅皮很小资充斥着流行句式与俏皮笔法(当然这些都是布迷爱不释卷的一个重要理由)而在于他的作品中即使信手拈来一个极微小的细节都可以抒放出作者对于外部大世界的独到解读有的时候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的自问一处不经意的自嘲或自宽就把很多难以找到正解的道德矛盾化解了真正是极具巧思举重若轻.
这种功力向尼克.斯通之流的作家要想达到同样的高度就这部来看暂时还是MISSION IMPOSSIBLE 的。于是我们看到这个英国海地作家像模像样的学习美国人那样给自己的侦探很多追悔的前程往事,也偶尔迸出一两句蛮动听的话,然而终究只是浮在表面,难有进一步的扩开与深入,慢慢的一点即时的好感也消逝殆尽,成了隔着高跟皮鞋挠痒的东施。
至于整个故事的构思,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不过就是先天良泯灭者利欲熏心做的孽与几个复仇者的私人恩怨,线索又显得很单一,看到结尾也没有太多high点。作者唯一想得到就是把丑闻与复仇和海地近几十年令人苦闷的政局与民生结合在一起描述,增加了一点现实情怀而已。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部看看就作罢不可能有太多缅怀的娱乐小说。
另外,我想说的是靠恋童癖发财的主题真的是过时好久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54: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7894.html
上一篇
时光九篇《只等这雾散尽》
下一篇
安德的游戏《永远的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