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从上海回来的火车上,而恰恰,读《薄暮》时却也身处这同一辆火车的反方向路途中。是的,时光不断兜转,会带来无限的可能与巧合。我用整整三个晚上阅读它,并且期待跋涉这个关于生命泅渡长河的故事。我愿意相信在不断碰撞自我的同时,可以从《薄暮》里嗅出源于心底的生命哲思。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角色去演绎自己期待的生命。正如《薄暮》这个故事里,所有优越的低贱的刻薄的冷漠的世俗的或是不谙现实的人们,他们形形***,用不同的姿态仰望生活。尖锐或是柔和都是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更好的生活。培源只用寥寥几个温暖的名词作为地理界限去隔开这些生命轨迹本不同的人们:木棉,溪桥……我看着它们平静而满足。而事实上文章的伊始就已经对我们娓娓道来——“溪桥镇是个尘土飞扬的地方”。这样的暗示让我不禁揣测起培源的用意。许是为了拉出一个巨大的反差,许是为了下面这个尘土飞扬的故事埋下一个厚重的隐喻。
也许更多人会站在秀米这个角色去纵观整个历程,我却更愿意以念生的视角去观望这些因为生活而颠沛流离的人们。虽然以我平乏的生活阅历是无法站在整个故事的上空去俯视它,但之于我看来,这是一个由好多看似毫不相关却有着共同生活理想的人们构架起的一个完整体系,于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太多不显山不露水却紧密联系着的纽带。我用念生的目光去追寻母亲从一个镇抵达另一个镇。原来发现母亲也是从一个单纯善意的女孩成长成一个世俗隐忍的女人。而事实上,这样的转变无时无刻不贯穿着故事的始终,巧莲、陈姨、许姆甚至是祖母都在以一种压抑自我的方式完成蜕变。这种微妙的联系让故事更富有弹性与张力,故事里的人们也因为对过去时光的不断回望而逐渐从大喜大悲中磨平了棱角,选择光滑的姿态去抵达另一个彼岸。而此时,生命的意义也在时间的抚摩下张显了全部的答案。就如同月光再亮,终究冰凉。
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在小说中寻求轰轰烈烈的结局。可培源却没有用冗长的过程去设置一个华美的结局,反而他用更多的笔触去延伸这个故事本身或者说为这个故事铺陈。这个过程漫长却能让观者自得其乐。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仍旧会觉得很多时候我无法作出迅速地判断将当下的情节与之前的作出精准的联结。但能编织出如此一整个庞大繁复的人物体系已经足够让我敬佩培源这入木三分的勾勒。我突然想起曾经阅读苏童作品时类似的感触。培源直抵人心的文字渲染出我心底对回忆的强烈的归属感。小说也在不断的时空切换中任意游弋,蒙太奇在培源的笔下自然切换淡入淡出,显得那么游刃有余。阅读《薄暮》,让我看到了林培源那么特别而惊艳的能力——用温婉柔和的笔调去制造出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最后那些无声的呐喊汹涌出了我无限的对这个故事的依恋。
很多小说用故事本身打动读者,还有小说用大起大落的情节取悦读者。而我想,培源的《薄暮》是用情感在动容读者。这是最难让读者感受到的,而培源做到了。《薄暮》所有时段里出现的激情、争端、猜忌甚至欲望都在最终回归平静。他告诉我们总有一种情感叫人泪流满面。月光再亮却终究冰凉。但仅仅从小说的角度而言我无法跟随培源的脚步平复我的心情,还没来得及收拾思绪去见证我一直渴望的结局,故事就已经戛然而止。于是需要我在合上书页后继续释怀,对角色们的感动,芥蒂或是悲哀。所以我只能说我对《薄暮》那么强烈的好感更多的来源于文章本身散发出的诱人的气息以及让我感怀的所有情感元素。
我知道之前这本书应该叫作《暖歌》。可是相比暖歌我更欢喜看到它叫《薄暮》。是的。我无比喜欢培源所说的:薄暮过后,漫漫长夜终会被破晓的晨光所终结。我莫名地想起MARS,那个带领人们冲破黑暗的战神。“月光再亮终究冰凉”是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我想放这儿再合适不过。或许再多的文字也诉说不尽我对《薄暮》的热爱,它带给我的意义早已在结尾的地方释放出了所有的能量——
原谅时光 记住爱。
是了。原谅时光,记住爱。
何天平 于 2009-8-2深夜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53:0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