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林肯•莱姆前的迪弗作品是个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足够吊起我那经常被他的过山车式剧情俘虏的胃口。
所以在得到《少女的坟墓》后的第一时间我就贪婪地开始寻找一个莱姆一样的神奇侦探。
当然我失败了,全书只有一个无武功无枪法的中年男人,以及一件被叙述的极度完整的人质拯救故事。这个故事把我心中的迪弗带回了人间。我很喜欢林肯•莱姆这样充满了个性与缺陷的神脑侦探,我也同样为阿瑟•波特那充满了七情六欲的人间生活唏嘘。
二
我讨厌在评论里介绍故事梗概,更何况这本五百页的书概括起来只有十二个字:绑架者与拯救者的一日较量。如果急于想知道底细,可以在粗览开头后直接翻阅最后一章,这也是迪弗出品砖头书的一大特点。
我一向认为谈判专家是一个残酷的行业,其职业的核心就是在各方心知肚明的情况下通过欺骗与伪装换取最好的结果。他们面对的绑匪往往分为两类:一是聪明睿智,与其本人不相上下或者IQ全面超出,那就不免将一场全国人民关注的解救事件演化成老鼠逗猫图,很损伤职业前途;二是苦大仇深或者脑瓜不灵,这类绑匪倒是能够在事件中用自己的本色演出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博得同情,甚至还会与人质产生“斯得哥尔摩现象”,于是人质固然能够获救,专家则必定要背上多棱角心理包袱。
我们的阿瑟•波特似乎更悲惨一些。被释放人质的头盖骨碎片打在脸上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实在没法想象。用一本书来描写一天内的一件事情似乎太长,可是要解说清楚警方、人质和绑匪三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又似乎用一部电视剧的长度都不嫌多。
阿瑟•波特是一个出色伪装者,他竭尽全力把时间拖延了一个又一个小时,一个又一个人质生还。然而在他的内心,自己也许永远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什么叫可接受的最小伤亡?那些淋漓的鲜血只能成为他的梦魇。然而当他面对比他更为出色更为狡猾的伪装者时,他从未败下阵来,因为他的伪装没有凶残的目的,没有利益的驱使,他只是想要救赎——人质,和他自己。
三
书中的人质是一群聋人姑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设定。就像书中提及的那样,作为一个健全人,甚至只是未完全丧失听力的人,若想深入到她们那敏感的世界当中,都会受到排斥。
我们一直以为她们渴望将自己伪装成正常的人以便被世界接纳,原来这想法完全错误。在她们的眼里,大部分人都是披着健康外皮的伪善者。她们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群落,她们不需要进入到她们不了解的世界当中。
在某种程度上,我嫉妒她们。
我们这一生似乎都处在伪装当中,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情大部分到死都没来的及实现,真正随心所欲的几段时光都被别人认为是装淡或者装嫩。虽然我们伪装外表的能力与动物相比差距甚大,但是没有哪种动物能像人这样,穷尽一生的百年时光扮演一个又一个与天性和繁殖没有关系的角色。
姑娘们借助波特们的努力和自己的智慧抗争和逃离,无论结果和实情如何,她们挣脱出坟墓的行动都让人赞叹,她们是黑暗和死寂中的光。与她们心底的旋律和诗篇相比,《奇异恩典》的曲调是多么无力。
四
劫持者是另一种善于伪装的族群,这一点在本书的最后阶段被推向了极致。
所谓人质疯狂爱上劫匪的“斯得歌尔摩现象”之所以会屡屡发生,大概是因为忽然被推入绝境的普通人在强大的震慑力下从屈服渐渐转变为被征服。在命运避无可避的忽然劈面罩下之时,冷酷无情也会成为一种魅力和寄托。
我知道不应该这样想,可是我觉得真的到了该出现几个劫持自己人生的强悍家伙的时候了。那样,我就能剥下自己所有的伪装,看看自己到底有多软弱,自己生命力的底线究竟划在哪个角落。
五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纪实报道,一是最美女警花天台勇救跳楼女,二是大学校园劫持人质事件。两件事情中的谈判者都表现的并不完美,但是观看实录的过程仍是惊心动魄,事件也总是向着不可逆料的方向一波三折。
于是忽然有些理解了阿瑟•波特口中所谓可接受的伤亡的含义。他面临着比上述案例紧张十倍的情形,顶着超出百倍的压力,却要求得一个令各方面都能客观冷静对待的结果。
一个多么变态的职业。
却也是一个竭尽所能挽救生命的职业。
如果能够直接以命换命,我想他会在犹豫几秒钟后毅然上前。
可这只能是个愚蠢的想法。
他能做的,只有伪装和剥除伪装。
PS:
午夜文库版本的装帧做的很有趣,腰封与封面一体,一堆大字看的人抓狂,直到我扯下它来准备扔掉的时候,才发现整张封面原来可以展开,反面,才是让人满意的模样。
莫非这也是种有意识的伪装?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52:4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