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诗人《死者》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52:08
  • 101

这一本《诗人》好看到什么地步?

我昨天晚上一点半左右睡觉,早上六点钟起床,在干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之后在七点半开始读它。我本来打算八点去睡个回笼觉的,但是不知不觉就八点了,我告诉自己“看到八点半睡觉吧”,于是继续看书;八点半到了,我又想“可以从九点睡到九点半”,终于已经九点半了,我得出发去学英语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还在继续读,吃完饭该午睡了我还在继续读,期间两次下定决心去睡一会,都没有抵挡得了这本书的诱惑。最后下午四点多,终于读完了,心情振奋地去游泳。

作为一个侦探推理迷,我看过很多小说,也许不够多,但我相信我的经验也足够让自己来探讨一本小说的好坏。

迈克尔康奈利的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点也不花哨,实打实地在写,如果用武侠小说作比喻,他就像是一个更加严肃的金庸。有时我甚至觉得他像是怀抱着一种写严肃小说的态度,作为一名侦探推理小说家,他写得实在太好,好得过分了。我不曾指望阿加莎克里斯蒂有美妙的文笔,因为她的强项是编织曲折的故事。但是迈克尔康奈利,他不仅在编织故事,他是在写作。他的文笔就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种:简洁明了,冷静而充满感情——当然了,翻译李克勤功不可没。

以下有剧透部分:

让我最为震撼的情节并非案情的扑朔迷离,而是最终真正的罪人,他没有动机(至少小说中提到的很少)。

读者以为是凶手的甲,他9-12岁期间遭到一个警察的持续***待,后来因为自己长大而被抛弃,所以杀死了那个警察和他的新宠,我们可以点着头说:嗯,可以理解,他恨这一切,他遭遇过,所以他变成了恋童癖,去杀害那些孩子,不让那些孩子变成另一个自己;

读者以为是凶手的乙,她童年的时候“传闻”曾经一直被生父***待,后来生父死于疑点重重的自杀,我们也可以点着头说:嗯,可以理解,她的童年遭受了这些,她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她更恨这一切,所以她要报复。

但是最终的凶手,却被证明没有动机。

这让我想起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很多小说中表达过的一个观点:动机只是为了让正常人更容易理解整件事而已,对真正的杀人者来说,没有所谓动机,因为杀人的冲动藏在他们的血液之中。动机都是别人加诸他们的。虽然“推理女王”的小说还是孜孜不倦地寻找杀人动机,但她自己对此持怀疑态度。

迈克尔康纳利则直接采用了这个观点(或者是我一厢情愿地相信)。

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另一本小说,《最后的郊狼》,小说中的凶手,最终被证明有杀人动机。但是这个杀人动机是多么让人难于理解啊(嫉妒、孤独?),尤其是在和男主人公之前追踪的可能动机比较的时候(比如为了政治前途需要结束和妓女的关系),让人心里产生强烈的荒谬感,觉得死者的死亡变得非常不值得,因此让人学的虚妄和不真实。

死者总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所以当死亡这件事变得滑稽变得不再严肃的时候,会刺伤还活着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其中有一些人会死于可笑的原因。

又想起前几天看到一集Closer,一个男人外出上班,他全家被杀,包括两个女儿、妻子、母亲,后来被证明是凶手找错了门牌号,杀错了人。

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个理由被告知这个家庭唯一的幸存者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希望可以有尊严地、体面地死去,最好死于一件有意义的事。但是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生命轨迹。

→好像扯远了。

我也很喜欢爱伦坡的诗歌,但是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他的诗歌良莠不齐得厉害……个人觉得不如小说。但是小说里穿插的很多诗歌都很不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