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隐藏的逻辑《人类社会的物理学法则》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49:05
  • 85

合上《隐藏的逻辑》,闭眼回忆——社会物理学——这个鲜活的语词闪过脑际。作者马克•布坎南(Mark Buchanan)以犀利而不失诙谐的文字,呈示了西方科学界对人类社会最前沿、最新颖、最独特的研究成果。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思想地震”。《隐藏的逻辑》(The Social Atom社会原子)指出,其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由“原子”组成,并遵循着某种“自然法则”,如自然界遵循物理学规律一样。因此,社会理论研究出现了新的分支——社会物理学。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布坎南先生,试图说服读者朋友:人类并没有传统社会学认为的那样“特殊”,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社会原子”;而人类社会之所以纷繁复杂并不是因为“人”本身复杂,而是因为人们的“互动模式”的千变万化。“互动模式”,大概就是包括布坎南先生在内的很多社会物理学研究者眼里的人类社会之物理学法则。

书中体现出作者对过往一些学科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反思与质疑精神,本人深深佩服。比如,对哲学和历史学中的“客观性”进行严厉批评,而引用了后现代主义“没有真相”的观点。又如反复抨击传统经济学中“人是绝对理性”的片面假设,指出“理性”和“非理性”一样,都是人类的不同表现。这个不全面的理论前提,在布坎南先生看来,致使现代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被实践“否认”了,甚至产生了不少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同时他也批判了主流科学家的“非科学态度”——“与其攻击它(绝对理性),不如赞同它。”如此一说,过去多门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陷入了尴尬局面,因为它们关键的理论基石被“无情”抽离,它们似乎是“纸房子”,站不住脚了。众多曾经让我顶礼膜拜的“大师”、深信不疑的“真理”,瞬间熄灭了光环!无论布坎南先生的理论能否得到现实认证或社会认可,但他展示出的科学精神和质疑态度才是一种最可贵的。我想,这就是“科学”,需要经历反思与质疑;这才称得上“科学”,必须历经反反复复的打击与锤炼。科学没有“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前半部分充分铺垫之后,书中后半部分集中力量讲述“社会原子”的特征及互动模式。但是与前半部激情洋溢的批判相比,后半部分的叙述显得“波澜不惊”。当中的很多观点在以往社会学研究中时有出现。其不同点在于,作者做了相应的“数学分析”,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物理法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物理学”图景。然而,其中部分观点我认为仍值得商榷。譬如,讲述“互惠模式”时关于人“自私”或“无私”的讨论。作者努力从人类先民的原始生活中找寻答案,并借助很多实证实验的例子,试图发现人是“自私”还是“无私”。在我看来,自私抑或无私,都不过是人类社会的现象而已,正如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一样。当然,作者在书中对人文科学的“指责”,我也只是部分认同。况且,这些学科并非“一无是处”。

写到此处,不禁让我想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由来已久的“争斗”。自中世纪,很多像伽利略、哥白尼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受到宗教迫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自然科学的地位如同君王一样高高在上。人文科学被前者贴上“反科学”的标签。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即“嘲笑”自然科学面对人类社会时的“无能为力”。(现在看来,社会物理学似乎是自然科学对此观点的一个很好的反击。)总之,在西方社会,“人文”与“自然”两大领域的科学家“唇枪舌战”的现象,就像人需要喝水一样平常。而西方报纸的“对页”上常常是对同一事实的截然相反的论点,“反唇相讥”意味着观点激烈碰撞。不管怎样,这种“火花”是值得欣赏和赞美的,它都记录着人类探索的印迹,而科学就是在这个轨迹上不断向前推进的。

回到本书,我还有两点看法。第一,作者大部分结论隐藏在行文叙述中,对于缺乏耐心的读者而言,比较费劲,容易半途而废、弃之不顾。粗读一遍发现中译本还有几个语病,而且翻译得不够畅达,有些地方用词不准确。

第二,作者在书中引用的大大小小的实验例子不下40个,另外还有不少生活案例。这就是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能否就以实验室设计出来的“模式”完全套用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如果能,那必须证实这些“模式”具有普适性!然而,一旦丧失普适性,模式便具有局限性,而这样的模式不可能上升为“法则”。当然,布坎南先生的这本书并不是社会物理学的系统理论,它还没有严谨的理论结构——况且,刚刚起航的社会物理学还没能拿出自己的系统理论。但是作为新社会理论的“探路者”,它还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甚至可以说是必读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