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一本胜过《人面桃花》。
我喜欢谭功达下台后,被批斗的那一部分。格非在描写那个时代时,既不愤激,也不控诉,而是有一种幽默感在里面,这样一来反而有一种更大格局的清醒和反思。所谓的历史,总是这样,残酷与可笑交织,严肃与荒诞结合,或许这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而是每个时代都如此,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历史显得更具有戏剧性。
我喜欢姚佩佩出走以后的章节,如果说我喜欢这本书,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只有上半部,或许我会觉得这只是一部寻常的小说,不咸不淡,不温不火,不会让人动容。因为有了下半部,漫长的上半部仿佛都成了铺垫。
后半部,格非写得非常节制,对于姚佩佩的描写,除了她写给谭功达的信件,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就好像作者是完全从谭功达的感觉出发,除了信件和谭功达的想象,我们得不到任何关于姚佩佩的信息。她是置身于感觉的黑暗之中,而姚佩佩的信件是唯一射出这片黑暗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完全是姚佩佩主观的感受和想法,就像是从一个容器中向外观察世界,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像井底之蛙所看到的一小片天空一样,是一个不完全的世界,是姚生活的碎片,或者说生活的线索。
而且姚佩佩能够写出来的只是进入了她的意识、能够被语言捕捉的一部分。那些隐秘的感觉,或许可以通过人的表情,无意识的动作所暗示出的心理,或是通过第三者的观察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信息,是缺失的。
但是,从这些线索中,还是可以感觉到,她的绝望和孤独,比她所描述的还要深广。在她能写信的时候,在她正在写信的时候,其实正是她的绝望和孤独最为稀薄的时候,因为她有一个想象中的读者、一个想象中的倾听者。绝望和孤独被倾听之后,一种被理解的安慰,会如同情人的手一样抚慰这颗痛苦的心。
但这只是一种打破绝境的幻觉。
姚的信件永远单向的,她只能写信,不能收信。
姚是真正的孤岛。
姚转了一个大圈,又逃回了普济,她说她早就想死了,逃亡的生活比死亡更可怕,但是她不甘心,不甘心没有见谭功达一面就死。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这种“不甘心”,这种交织着认命的无奈与不认命的激烈的怨,或许就是所谓的“执念”。
作者很“残忍”的直到最后,也没有让姚和谭见一面,让这种情感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到最后也没有释放。
而且作者始终是用一种平缓的语调在写,描写得不动声色,节奏控制得很好。在这种平静与残酷之间有一种巨大的张力,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释放出姚人生的全部悲剧意味。
还有一些小细节我也很喜欢,比如金玉想要调动姚佩佩去省里工作,于是有两名调查员要去姚家里调查姚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找不到路,他们问路的人正好是姚佩佩,而金玉就是迫使姚佩佩走上逃亡之路的直接原因。最后一部分,两名特警要去逮捕姚佩佩,在一个三叉路口迷失了方向,而他们问路的人正好是要赶去见佩佩最后一面的谭功达。说起来是命运的悲剧,然而却是借当事人的手亲手实现,悲剧意味就更浓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48: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