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或许最重要的是,对话旨在探索人类思维(thought)的作用方式——伯姆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完全、真实的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上维持
普通人也不例外,他们也总是处于意图和行为之矛盾的漩涡之中。这种矛盾不但造成了不良的科学,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与个人的分裂。这种分裂现象,在伯姆看来,是跨越文化和地理界限的;它弥漫和渗透于所有人类社会之中,程度之甚,以至于我们已经变得从根本上被它所驯化了。
为了说明这种分裂现象(fragmentation)的显著性,伯姆经常用手表来举例。当你把手表随机地强行裂解为各个碎片之后,这些碎片与构成手表的零部件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本各个零部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有机的联系,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发挥手表的功能,而分裂成的碎片之间则毫无任何联系可言。与之相类似,人类的一般思维过程也总是倾向于以分裂的眼光来看世界,“把本来并非互相独立的事物弄得更加支离破碎”。伯姆认为,这种认知事物的方式,虽然能够在局部上成功地施加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却必然导致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制度之间、宗教之间、价值信仰体系之间,乃至不同的“自我”个体之间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伯姆之所以主张对话,主要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亲身体验的双重途径,对导致这种分裂现象的活动产生足够清醒的认识。
表面来看,对话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活动。参加对话的人数通常在15人到40人之间(伯姆对人数的建议不是固定的)。大家自愿参加,围坐成一个圆圈。首先要对对话的过程与实质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接下来就是考虑大家如何把对话进行下去。由于事先不需要设定任何议程,大家需要花些时间来确定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对话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或挫折。因此在对话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辅导员来推动对话的进行。但是这个辅导员的角色应当尽快地消失,从而让大家自行决定对话的进程。经验表明,如果能够坚持定期地开展对话,那么不管以什么为话题,大家所习以为常的社会传统习俗和惯例就会逐渐弱化,而每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各种亚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很自然地,人们就会由于各自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和碰撞,对话的核心就在于此。正是由于这种摩擦和碰撞,使得对话者能够注意到弥漫于群体(group)之中的各种思维假定(assumption),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思维假定。这些思维假定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其性质与“病毒”类似,有很大的传染性。当我们认识到这点之后,就能对人类思维的分裂性和自毁性产生更新的理解。在这种新认识和新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就会渐趋消失,对话群体中就会萌生进而充溢一种自发的温情和友谊。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在思维、情感和活动之间存在的惟一联系,就是它们都是通过人内心的某个“我”(central entity)来进行,并由它来经历和体验的。这种观点不但说明了万事万物是如何被联结起来的,而且说明了为什么这个“我”是如此的重要: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接受这个“我”的审查。它是万物的源头,万物的核心.【【【但事实上,你会发现,思维和情感是可以作为独立的过程而运转的,它们可以不受“我”的控制来运行。它们既不是由“我”所产生的,也不由“我”所经历和体验】】】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43:3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