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的最后一篇:影相世界
提到中国人的摄影观,当然是那个年代。
“对我们来说摄影是与不延续的观看方式(其要点恰恰是通过一部分——一个引人注意的细节,一种注目的裁切方式——来观看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但在中国,摄影只与延续性联系在一起。不仅有供拍摄的适当题材,也即那些正面的、鼓舞人心的(模范活动、微笑的人民、晴朗的天气)、有秩序的题材,而且有适当的拍摄方式,这些拍摄方式源自一些有关空间的道德秩序的概念……
‘空间的道德秩序’可能是指(从拍摄角度看)人类活动和事物在特定空间或场所里的先后秩序所包含的道德意义,例如拍摄北京就应拍摄天安门广场,拍摄天安门广场就得拍摄正门和***像。如果拍摄天安门广场时仅仅拍摄行人的破鞋,就不道德了。——译者
而在中国,拍照永远是一种意识,永远涉及摆姿势,当然还需要征得同意。如果某个人“故意追捕一些不知道他来意的群众的镜头”,则他无异于剥夺人民和事物摆姿势以便先得好看的权利。
中国人抗拒摄影对现实的肢解。不适用特写。就连博物馆出售的古董和艺术品的明信片也不展示某物的一部分;被拍摄物永远是以正面、居中、照明均匀和完整的方式被拍摄。”
尽管书中描述的,是已逝去了的中国,但即使现在,即使是我们这些所谓新一代,这些思想还顽固地发挥着作用,而且不知不觉地。
真的,拍天安门怎么能不拍它的全貌?怎么能不拍它的宏伟?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默认的规条。倘若有人从某个角度把它拍得很龌鹾,就要被骂侮辱国家了。事实上,还真的没有看见过拍天安门或与天安门相关的景物拍得很颓废、龌鹾,哪怕仅仅是有趣的相片。天安门就只能是相片中的天安门,宏伟壮观,光明正大,国家的象征:再没有另一面了。其实拍鸟巢和水立方也有同样的感觉,越拍越无趣,像翻拍照片。但凡经过如此“摄影处理”的景物,就变成了它的相片,纸一样单薄。
这是照片改变现实,控制思想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的重复,在同一主题的有限个不同角度之间转换,广泛发布,以互相支持互相加强,形成强大的思维定势。这也是这本书不断重复表达的主要思想之一——摄影不只是客观地反映事物,还主观地观察世界;不仅是现实事物发散出来的光形成的产物,它还反作用于现实。影像有影像的世界。
“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如果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使真实世界把影像世界包括在内,那么它将需要不仅是一种真实事物的生态学,而且是一种影像的生态学。”
我向任何一位热爱思辨(最重要)、热爱摄影和热爱艺术的同志们推荐此书。一位当代美国的女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41:5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