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能说的.都不痛《把一切都说出来,对自己的反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39:22
  • 94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题目,《能说的,都不痛》。只要能说出来的,就还不是那种刻骨铭心之痛。这是本有关教育的书,教育的痛,给人的困扰,影响是持久而强力的。所以,我们拒绝痛。

把孩子抱在心头

作者把她女儿上幼儿园的经历写成了日记,每篇日记后又有她站在老师的角度所写的话,她在母亲和教师的身份间切换,审视着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她的很多话让我深思。

新学期,又要带一年级了。不禁又让我想起自己初入学时的情景,记得家长们在窗口焦灼地望着窗内,这令人期待而兴奋的一天却没能在我脑中留下更多深刻难忘的镜头。但我清晰地记得幼儿园院长那和蔼的笑容。他每日站在园门口和每一个小朋友打招呼,他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他给了孩子认同感。结束了幼儿园生活,我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兴奋地高叫:我要上小学了。可着留念的小学生活又给我留下了多少印象?天哪!不及幼儿园的二分之一!难道是因为幼儿园的生活更加快乐吗?孩子会在他的记忆力保留最美好纯真的时光?

孩子的每一个时光都应该纯美而珍贵。入学第一天,这值得庆贺的一天,这成长起步的一天,我该如何为他们的第一天涂抹上淡淡的美好,让他们喜欢上在季小生活的每一天?

回想过去的两年,我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和“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些“规矩”真的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益吗?这些“要求”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这些“标准”是要让他们成为行为模式统一“标准化”的人,还是充满个性“独特”的人?

这位老师在文中举了一例:“我曾为了达到威吓的目的对着A怒喝:“我再也不要你了,你一点都不像一个一年级的学生,送你去幼儿园算了。”然后固执地牵着A,送他去幼儿园,路上孩子一再地认错求饶,我都置之不理。知道他终于绝望地大哭起来,我才答应再给他一次机会。我曾为自己看到他悔恨的泪水而沾沾自喜,暗想,我哪能真的不要他呢?我又怎么可能将他退回到幼儿园呢?一个小小的把戏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真好。”

看到这几句话,我的心头为之一震,我也曾用过这样的把戏,虽然我并不是真的想把他送到哪里去,这是我气急败坏之下做出的冲动举动,我知道,很不合规矩。很明显,孩子会当真,然后感到害怕。

“如果你……就……”这句话,我们都说过,但生活在威吓中的孩子,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那个曾经被我威吓过的孩子,对不起,老师错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空间,请给孩子们的成长留下点空间,不要再咄咄逼人,令行禁止,有耐心,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会做得更好!

有关奖励反馈

久违的朋友聚会了,可能是职业的关系,我们在一起自然就聊起了工作,降到了奖惩机制,大家都认为应该以奖为主,罚尽量不为之。这奖励的花样可多了。什么奖励贴纸啊,评选“学习之星”啊,孩子和家长都忙不迭地为这些奖励忙碌着。我们把奖励看做是对过去的一种肯定,是进步的动力。可我们都忽视了一点,我们把教育教学反馈对学生行为的复杂反馈简单地折算成了红花和各种荣誉,这究竟是一种激励手段还是教育的退化。这复杂的个体行为被我们统一成了一个评价模式,让我们所有人都开始迷失了,忽略了反馈本身,把关注点都集中到物化的红花上去了。我原来一直都在犯错,满心以为这一级级上升的互换奖励机制,让学生为得红花而努力,最后这些红花、苹果都可以变成期末的奖品、荣誉,是我让学生迷失了学习的本位,让让他们也进入了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当孩子为遗失红花而哭泣时,当家长要求我补给孩子红花时,我究竟给孩子的是什么?他们到底还是没有明白红花的含义,大家都还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那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呢?这些红花又能代表什么?遗失了红花,却遗失不了你依旧值得别人肯定的东西啊?孩子,你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胆的发言,依旧值得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啊,你的闪光点才是你最大的奖励!

你是不是也感觉到我们已经越来越受制于荣誉了,但我们离不开它们,也许并不够自信的我们需要物化的、可观测的东西来肯定自己。

最需要改变的使我们自身啊!不论教师、家长还是孩子,我们要看到每个人的成长,努力的过程,结果并不是唯一的追求,那些过程中的体验和精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