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施拉德论施拉德《施拉德论施拉德》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33:18
  • 57

作者:magasa

《施拉德论施拉德》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保罗·施拉德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影评人时留下的评论文章,一部分则是他与此书编者凯文·杰克逊进行的长篇访谈。

拜托!为什么我们要去读40年前的影评呢?

施拉德的影评是一种快要绝种的影评,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过这种影评写法,在美国影评界也算得上独树一帜。他是那个年代的产物,越战、摇滚和迷幻剂的年代,新一代电影小子正在造老一代的反,他们相信一文不名的自己能够拯救垂死的好莱坞,拍出和约翰·福特、希区柯克一样伟大的电影。

施拉德是电影小子(科波拉、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米利厄斯、德帕尔玛、卢卡斯……)中较为年轻的一个,他们这代人还是电影学院的第一代毕业生。单说施拉德,就接连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均是第一流的电影学校。他的影评写作,同时受到宝琳·凯尔、法国《电影手册》作者论、英国剑桥学派等多方面的影响,自60年代末出道,迅速成为美国最优秀的年轻影评人之一。他敢于发表逆潮流而动的不和谐言论,批评红得发紫的《逍遥骑士》不过是老掉牙兼华而不实的肤浅之作。他坚持赞美心中的艺术大师,如布烈松、小津安二郎、罗塞里尼和德莱叶。他挖掘被低估的导演,如巴德·伯蒂彻,却又不肯和相同立场的手册派站在同一战壕,指出后者批评方法的局限。他将建筑师查尔斯·伊姆斯请进电影艺术家的万神殿,称赞他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认知方式”。他还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类型研究,他总结出黑***的演变源流和风格特征,不少创见令人耳目一新。

比起同辈的影评人彼特·博格丹诺维奇仅仅稔熟好莱坞电影,施拉德的火力范围要更广,他不仅对欧洲电影很有研究,日本电影也是他的强项。可能是由于篇幅的缘故,杰克逊在筛选施拉德作品的时候,显然遗漏了他同样重要的《They’re Young…They’re in Love…They Kill People》和《Yakuza-Eiga: A Primer》,前者预示着他后来电影创作上的某些核心题旨,后者是对日本黑帮片的绝佳分析。

除去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的影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杰克逊和施拉德的对谈,从他的加尔文教家庭背景谈到《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蓝领工人》、《美国舞男》、《驱魔人前传》等影片的创作历程。

阅读影人访谈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有趣,同时又在考验读者的过程,因为说话的人讲的未必都是真话,他或许会故意撒谎美化自己,或许会无意识地为自己的过错辩护,又或许将访谈作为一种手段,引导外界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编织一个最理想的形象——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约翰·福特是这么做的。但施拉德的访谈,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他比想象中要坦诚得多,他对自己大半生中遇到的挫折与绝望、与斯科西斯等朋友的交往及疏远、艺术灵感的来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为一部关于电影人的书,如果能让读者在了解那个人的同时,感受到创造出他的那个世界,以及他所创造的世界,那就是成功的。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