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克乃西特义无反顾地离开卡斯塔里(精神世界的桃花源),勇敢走向真实的世俗世界,作者黑塞却安排了一个咋看令人难以接受的残酷结局:克乃西特在他的鸿鹄之志展开之前就溺水身亡。小说对湖水的描写,很难说不具备象征意义:“克乃西特觉得湖水冰冷刺骨,像对待敌人似地迎向他。然而,他又觉得包围着他的似乎不是可怕的寒冷,而是熊熊烈火;片刻后,这种猛烈的火焰便迅速穿透了他的全身。”这看似平静的湖水仿佛就是世俗世界的象征,是摆在克乃西特面前真实、残酷的世俗世界!
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卡斯塔里,一个高尚的、艺术的精神世界。它是在“一个狂暴而野蛮的时代,混乱不堪的巴比伦式的时代,是人民和政党,老与少,红与白互不理解的纷争年代”里诞生的“寻求真理和正义,寻求理性,寻求克服混乱局面的思想大浪潮”的一方净土。然而,克乃西特对于“独善其身”并不满足,年青时,他虽然颇受竹林长老的启发,但他却从不羡慕老者独自隐居的生活,他认为“隐居生活,这是一种被理想了的逃避。”而后,随着个人的成长,他又发觉卡斯塔里这样的“小社会”也有其闭塞和局限之处:卡斯塔里人“自我欣赏,自我夸耀,总是培养贵族精神却自鸣得意”,“十分缺乏对于自己在人民间,在世界上,在历史中处境的认识”。桃花源不是克乃西特的归宿,克乃西特是需要入世的。他似乎找到了一条通路,来连接相悖的世俗世界和卡斯塔里:通过教育把卡斯塔里的精神传播出去。
在克乃西特之前,特西格诺利也曾尝试着在卡斯塔里和世俗世界中找到通路和平衡,但以惨败告终。他既不是卡斯塔里人,始终被排斥在学院之外,又在世俗世界里被看成怪人,而终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克乃西特的能力远在特西格诺利之上,然而,也许在作者黑塞心中,即使圣贤如克乃西特,个人微薄的力量仍只是沧海中的一瓢水。 而作者又是如此钟爱主人公克乃西特,不愿见他被残酷险恶的世俗世界吞没,于是用了象征手法写了溺水湖中的结局。正如作者赋予主人公的,黑塞应是不甘愿出世,抑或满足于读读书,种种花的隐居生活;而从特西格诺利的失败尝试和克乃西特意味深长的死中,黑塞似乎又在无比沉痛地告诉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虽令人敬佩,值得赞颂,却又是那么的渺茫和难以达成。于是,小说结尾又体现出西西弗斯般的悲壮色彩。
黑塞的很多小说,都在讨论矛盾的两极。《纳尔齐斯与歌尔蒙德》中的理性与感性;《荒原狼》中的人性与***,包括本书中的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作者不断地渴望调和两极,走向中间或者达到和谐,可是在这三部小说中,要不就是两极分化更明显,要不就是壮志未酬而告终。是否黑塞其实在暗示,假若两极的矛盾能够溶合,就不能称之为矛盾了呢?
综上所述,黑塞其实是个勇敢的悲观主义者。我越承认他的悲观,便越钦佩他所做的一切努力。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31:4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6262.html